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案例 > 厌学网瘾 >

台湾心理治疗专家揭秘网络成瘾的真正原因

发布时间:2013-08-20 14:16  点击数:
导读:大观心理治疗所 院长 林昆辉 一、 症状与发展 网络成瘾(L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美国精神科医师lvan Goldberg,用来形容上网时间太久以致生活规律被破坏的现象。威胁每一个父母亲的网络成瘾现象,可区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在学学生(小学至大

大观心理治疗所  院长  林昆辉

     一、     症状与发展
   
     网络成瘾(L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美国精神科医师lvan Goldberg,用来形容上网时间太久以致生活规律被破坏的现象。威胁每一个父母亲的网络成瘾现象,可区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在学学生(小学至大学)沈迷于打电玩游戏与实时通,第二类是学生沈迷于打网络联机游戏,第三类是休学或毕业后的宅男沈迷计算机桌前。这三类当事人,就是都以计算机为媒介,产生了三种不同等级的破坏。网络成瘾不是一种疾病,虽然有一个趋势在把它疾病化。网络成瘾其实是一种「结果」而非「原因」,原因是「班级与家庭权力系统倒错」。
 
(一)第一类:学生沈迷于打电玩游戏与实时通
    打电玩游戏(以下简称A)有什么问题呢?A的问题在于沈迷其中,而压缩了读书写功课的时间。每天为了先做功课再打电玩?先打电玩再做功课?几点打到几点?时间到了,功课没写完,可否不打?时间结束了能否关机?星期五晚上打多久?星期六、日打几小时?哥哥打得比我久?同学打得比我多?偷打?到网咖偷打?到同学家偷打?这些现象几乎已经成为台湾家庭,每个父母每天与孩子争执、吵闹、叫嚷、生气、哭泣……等冲突的固定戏码。
  
     电玩游戏的声光世界里,孩子的自我与意志透过角色扮演,经由鼠标与键盘的敲击,获得主宰权、决定权与攻击权。孩子在电玩游戏世界里,每次Game Over都可以重新Start,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可以克服失败而获得一层又一级的成就和酬赏。相较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挫败,不但会被大家看到还会被惩罚,「重新Start」、「再来一次」根本就是梦想。电玩游戏中孩子有不死之身,过关和酬赏的成就,以及血腥的杀戮,耗费的不只是用来读书的时间,而是温柔礼让的心智。绝对的主宰权、绝对意志的执行,让年轻幼稚的心灵愈来愈发强烈的「自我」。
   
     愈来愈强悍的自我,愈来愈易沈迷于打电玩的快感,或者把打电玩当成家庭生活唯一的「我的娱乐」。这个愈玩愈强悍的自我,就直接作用于亲子的战争中。如果先做功课再打电玩,就乱七八糟潦草了事,只为了急着打电玩。父母检查后要求修改…就爆发冲突,父母亲难为的不是孩子多打几分钟电玩,而是孩子不分轻重的心,以及顾此失彼的行为;尤其是孩子焦急迫切的那张脸,以及失去分寸的语言、动作、表情与行为。可是,父母亲几乎都没有能力或时间,让孩子了解这一切。
     
   所以,先打电玩再做功课的,就一拖再拖不肯关机。打完电玩该去睡觉的,也一拖再拖不肯关机。说好几点打到几点的,时间到还是不肯自动关机。可是功课没做完,时间到了就非打不可。不管有任何事,时间到了就非打不可。打电玩的时间,就绝对不做任何事。星期五变成不夜城,能拖多晚就拖多晚。星期六、日变成电玩日,能打多久就尽量打多久。拖时间、谈条件、发脾气、闹情绪之外,孩子甚至以偏差行为(故意不去做该做的事与故意去做不该做的事)威胁父母。
                    
    A变成当代父母与在学子女冲突的焦点,实时通(以下简称B)是冲突的另一个焦点。有的孩子,打电玩时挂着B。有的孩子,一边用计算机放音乐一边读书,也挂着B。有的孩子边用计算机做作业,也挂着B。有的孩子边读书,也开着计算机挂着B。有的孩子经常挂在B上,或者挂在自己或别人的部落格上,或者挂在自己或别人的Facebook或Pulurk上,一直在和同学或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交谈或昵名交谈。文字沟通的魅力和昵名沟通的快感,诱惑孩子表出超越口语沟通的广度、深度,尤其是表出过度的情、色与暴力的字眼。以上这些B,对孩子自我与人际关系的破坏,却是隐性的。显性的破坏见之于亲子冲突的,是不能专心读书或写功课,以及读书、写功课、睡觉时间的压缩,而在父母干预时造成冲突。
 
 (二)第二类:学生沈迷于网络联机对战游戏
    孩子进入网络联机游戏(以下简称C)后,要钱买点数事小,组队联机对战才是噩梦。几点集合打到几点才结束的约定,变成孩子家庭生活中的外国领事馆――父母亲不可侵犯的时间与空间。这个时段只做这事,出门在外一定要赶回来,回不来上不了机就不出门。任何家庭活动,任何学业作业,通通禁止穿越这个打电玩的时空。C的出现,代表父母在AB的战争已频频败北,也代表亲子的冲突又往上升高。孩子的「坚持」更为强烈,读书时间更少,父母亲愈是气炸与无奈。这时候最该担心的是「孩子坚持的意志」,而非读书时间更少,许多父母担错了心。大部分父母,此时只剩无奈与不知所措。因为孩子不但在联机对战时上机,事前、事后也上机……,父母亲自知:自己说话的份量,已经像一张卫生纸。这时,却仍看到,许多父母还定时把午、晚餐送到计算机桌上,等他抽空吃完,再默默地收餐盒或餐具。
 
   (三)第三类:休学或毕业后的宅男宅女沈迷计算机网络之中
    已经休学或毕业后的孩子,关起房门上网的时间愈来愈多,多到连三餐(大都只吃一、二餐)都摆在房门口。他锁着门,除了睡觉都在上网,不参与家庭活动,不参与家庭生活起居、不共餐、不说话、不一起看电视。这样的大孩子(以下简称D),年纪从十来岁到二十来岁,少数是三十来岁,或年纪更大的失业者或家庭主妇都有。父母家人的挫败和沮丧,已经到了极点。
 
     二、     误解与真相
    从第一类到第三类,几乎是连续发展的历程。研究者、治疗者与父母易见的误解是:因为沈迷网络电玩,所以压缩了读书写功课的时间,破坏了读书的动机、兴趣或习惯,减少了亲子、手足互动的事件,把身为学生的作息、责任与目标全都搅乱或放弃。甚至造成:晚上通宵打电玩,白天上课就趴着睡;晚上通宵打电玩,隔天早上就叫不起床;从一星期请假一天(通常是周一症候群),到一星期只到校一天或二天(就不会被报中辍),到都没读书考不了试而休学(有些独居外宿的大学生,期末回家说要休学,或即将二分之一学分被当……);请假或休学或毕业后,变本加厉的亲子冲突,甚至从足不出户演变成足不出房门。
   
    以上这么一大段的:因为E(沈迷网络游戏)所以F(生活作息、常规、关系与目标的破坏),全部都是误解。真相不是E→F,而是F→E,更是G→F→E。G是什么?G就是权力系统倒错。因为G,孩子才「敢于」破坏F,也「才能」维持E。因为是学生,所以权力系统倒错包括:家庭权力系统倒错与班级权力系统倒错。
 
   (一)家庭权力系统倒错
    家庭是家人结合的组织,家庭生活是组织性行为,组织行为一定有权力系统上下位的区分,否则家庭组织的功能就无法运作。家庭权力系统中,父母亲是上位,子女是下位,子女必须服从父母的权力或权威。用说的已经管不住孩子,就是权威已经毁损。必须讲条件、责骂或处罚(剥夺增强刺激物会给予嫌恶刺激)时,代表父母的权力已经瓦解。出现推、拖、拉、扯的不服从现象,就是家庭权力系统已经摇动。出现顶嘴、讲条件、强辩、置之不理、啥事都先要征得他同意的现象,代表家庭权力系统已经拉到水平。
  
    出现孩子闹情绪父母不敢生气,孩子生气父母小心翼翼,联机太慢他敢摔鼠标,计算机故障他敢摔键盘,拔掉网络线他敢摔桌子,你生怕吵到邻居他比你更大声,跟他理论劝慰他敢骂你、推你或打你。你怕伤了他颜面或疼痛,他却用尽全力反击。你愈是顺从他,连晚餐都端到计算机桌等他吃完再收走,他却愈是我行我素连一眼都懒得看你,他却愈是动不动就抓狂、哭泣、生气或破坏物品、伤害自己或家人。这些都表明了,家庭权力系统已经完全倒错。
 
   如此而情绪失控与行为失控的孩子,若再挂诊身心科或儿童心智科,不但医嘱父母尽量不要再发生冲突,而且因为就诊与用药而让孩子自己贴自己的标签。所以父母愈是担心无奈而低声下气,孩子愈是嚣张而为所欲为。因为家庭权力系统倒错,孩子才敢于不去做家庭生活该做的事与该尽的责任,也才敢于去做不该做的事,然后停留在只做一件事:打网络电玩或上网的变态行为之中。
 
  (二)班级权力系统倒错
    未成年人生活在二个固定的生活场域(团体与空间)中,第一个是家庭,第二个是班级。家庭组织有家庭权力系统,班级组织也有班级权力系统。班级权力系统中,老师是上位,学生是下位,学生应该服从老师的权力或权威。用说的、用讲道理的、用劝慰的已经无法让学生服从,就是老师的权威已经毁损。用处罚的才有效,代表权力系统还在。处罚也没效,学生不怕处罚或者不接受处罚时,代表老师的权力系统已经瓦解。
   
    班级权力系统若是正常,父母只要求助于老师,老师就能规范学生回家后的作息以及该做与不该做的事。一个学生会出现E,是因为他敢破坏家庭与班级的常规,以及子女与学生的角色的行为规范。他敢于破坏班级与家庭常规与角色,是因为家庭权力系统与班级权力系统都已经倒错。
  
    只要有一个权力系统是正常的,孩子不管多么的想要上网或打电玩,都必须、都会听从父母师长的要求而停止,并且去做接下来该做的事。权力系统正常的家庭,孩子会听父母的话,或者孩子不敢让父母生气,或者孩子舍不得父母难过、失望的家庭,电玩怎么打、网络怎么上,都会自己有所节制,或者看父母的脸色而自制,绝对不会出现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的网络成瘾现象。这个时代的孩子或学生,一定要上网或打电玩,否则就无法和同侪相处,也无法逐步进入计算机与网络的学习领域。
  
   父母师长能否坚守权力系统,才是网络成瘾与否的真正原因。

婚姻家庭
情感困惑
同性恋
婚外情感
强迫症
恐惧症
焦虑症
抑郁症
失眠
职业规划
人际交往困难
情绪疏导
亲子教育
厌学网瘾
成长烦恼
升学压力
推荐资讯

熊玲:抑郁深处的痛:厌倦或厌恶

厌学跟抑郁有何关? 1 前不久,胡馨宇事件引发了社会热议:为什么孩子的抑郁症越来越多?以及呼吁:社会及家庭须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引发和呼吁的不过是老生常谈,热点热呼过后,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在学校、在家庭的重视度如何?人们心里清楚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