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创文章 > 青少年心理 >

熊玲:乖孩子的三张脸(下)

发布时间:2019-08-20 16:03  点击数:
导读:完美犯罪的精神动力学(六) 关键词:乖孩子攻击性压抑抚养人无意识犯罪 (续前) 第二张脸:抑郁 在乖孩子身上,常看到忧郁的脸庞:表情以忧虑苦闷为主,似有忧天下之忧的情怀;情绪状态是稳定的郁郁寡欢;性格倾内向、被动、隐忍、偏执、多愁善感。他们的

——完美犯罪的精神动力学(六)
 

 

关键词:乖孩子  攻击性压抑  抚养人  无意识犯罪

 

(续 前)

 

第二张脸:抑 郁

 

 





 

在乖孩子身上,常看到忧郁的脸庞:表情以忧虑苦闷为主,似有忧天下之忧的情怀;情绪状态是稳定的郁郁寡欢;性格倾内向、被动、隐忍、偏执、多愁善感。他们的童年,或许有被溺爱的甜蜜,或许有被遗弃的忧伤,或许有被迫的早熟…到青春期,他们像是老成的乖孩子,脸上写满了孤独的忧思。
 

例:某高二女孩,因强迫性思维和情绪失控而休学。她说她的内心像个情绪大包袱,里面装了三大情绪的发动机:①焦虑,来自对传统学习的不满与无奈;②愤怒,来自父母对我兴趣的干预、自己对时间管理的无能;③抑郁,对许多不满的内疚、对想做坏孩子的冲动的压制。
 

抑郁的核心是完美不能的失落。而完美不能,是对自我骄傲的挫败,其伤感与愤怒最终以攻击自我为出口。
 

以上面案例为解读。看出,这个乖孩子,是陷入在追求完美的途中,变得越发不完美的焦虑-抑郁循环。这个循环里,她体验着深深的丧失完美的焦虑甚至恐惧,以至迫使自己努力,以求完美。但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太多矛盾,如:她想继续做大家认同的成绩好、考个好大学,但又抵制学习,因讨厌传统教学;她想变得我行我素一点,却又害怕父母不开心;想放弃学业去发展自己爱好的写作,又恐没有未来。总之,她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而经验着自我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控制,很不自由。
 

抑郁的乖孩子,并不清楚那无形的被控制力量,源自他们内心求完美的超我。乖孩子的父母亦不自知,他们身上过强的超我(即理想自我,以及未实现的自我理想)自孩子出生后,就以其终身使命为动力,全力以赴地转嫁给孩子……孩子的抑郁,本身就告诉他已背负不了被转嫁的使命。
 

抑郁也是对哀伤情感的抑制。(超我部分)理想自我的形象,需要以各种努力以维护,伤感等负面情感都暗喻你过得不好,有损完美形象,因此也必须克制的。人际中,那些气质总是做作、端着的人,就是被理想自我所控的人。有些乖孩子,习惯性以好脾气(即不发情绪)而掩饰内心有损理想自我形象的担忧,因好脾气才是“人们心中一贯的乖孩子”。
 

部分乖孩子身上,过于明显的忧郁情感反应,已成为性格中的一项特征,成为遭逢挫败、失望时的常见反应,常孤立自己而不再与外界接触。他们的情绪是压抑,而不是以愤怒来表达,久之,这份被压抑的愤怒转化为了忧郁。严重者,常以自虐“释然”情绪,或以自杀彻底“了结”愤怒的抑郁。
 

比如,那些无法应对“不好”局面而跳江、跳楼的孩子,他们都是很难直面不好,很难表达坏情绪的乖孩子。当然这是极端情况下,孩子内心的超我以“我不完美”之由、以残忍的方式,毅然抹掉自己的个性,或除掉整个的自己。
 

孩子的自杀,是自我攻击的极端形式,但那是长时期攻击性压抑的总爆发。

 

第三张脸:迷 茫

 

 

 



 

 

我们知道,成熟的首要标志是对自我有稳定的认知,不会因别人的表扬而信心爆棚,也不会因别人的贬损而垂头丧气。
 

那么,对乖孩子的迷茫可这样来描述:他们的情绪状态是稳定的焦虑与抑郁的循环;表情上,没有笑容的眉头紧缩,或是没有表情的平静淡漠,像是少了情趣的老成,或是自我迷乱的早熟;个性里是胆怯、敏感、犹豫、拖延、患得患失。
 

例子:读研究生的男孩伟伟,从小到大成绩优秀,性格乖巧,近一年他被焦虑控制,忽然觉得不认识自己,感觉迷茫而恐慌。快毕业了却不知自己喜欢什么,可以干什么?也不知为哈,突然很厌恶学习但又怕这种感觉。他出现一些强迫性怪论: 我从哪里来的?我为什么要学习并不喜欢的专业?为什么……越想越想不通,越不想去想越想得厉害,他很害怕自己想疯了。
 

一种说不出口的精神痛苦也可以籍身体的受苦作为中介。除了各式各样的身体化症状外,孩子也可能发生意外事件,我们必须辨认出其中被虐、自我攻击与自我惩罚的意涵。除非受苦找到再现的支撑,让孩子能说出“这里好痛”,否则这苦是无可诉,也无可卸的。伟伟讲过,他自小对别人的不满或拒绝“说不出口”,不知道为什么。

首先我们看到,孩子内心是有负情绪、有拒绝他人想法的,但这些感受为何出不来?可以猜想,他畏惧自己真实的感受。经验告诉我们,若你不敢说出你很想说的东西,那一定是敏感到“很想”之后的危险。对乖孩子来说,不敢做真实的自己,一定被某个很厉害的声音所控,或被一个强大的他者所挟持。
 

伟伟的现象在许多人身上都有,特别是焦虑性的抑郁患者,他们即便处在优越的环境,却感受到的是威胁,即便收获的是成绩,但感觉是弱弱的兴奋,他们多的是对未知、未来无尽的忧思。
 

这些乖孩子的特性,实际是他们对自我方向的迷茫。对于我是谁、我的感受怎样、我该走向何方…都是迷茫的。
 

想说,迷茫是自主性压抑,以及自我辩解的不清;乖是对“缺乏自主性,以及自我辩解不清”的美丽光环,也叫对害怕不好,或没有自我的一种防御。这些结果的底层,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期,正常的攻击性被压抑。
 

(注:在此文的“上”篇论述了:孩子应有的攻击性是形成独立,和自主能力的要素。乖孩子匮乏的自主自立,是他们早期的生成环境不具相关的养分。就像北级带,不可能生出风姿绰约的海棠或玫瑰。抚养人无意识的占有欲、控制欲像一股强劲催化剂,催眠了孩子本该有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担心是无意识的罪过   
 

抑郁和迷茫,这两张脸的背后有着相同的关系背景——抚养人的担心。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背景:因为我们担心你的未来,所以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在中国的家庭,这份关系背景的力量厚重如山。
 

抚养人全然不知“为你好”纯是他们自个的经验,而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也没有让孩子自个去体验和调节行为的意识。比如,对5岁左右孩子的穿衣和吃饭(冷暖和饥饱的感知)的多少,父母完全以自以为的“正确”,决定或强制孩子该穿多少该吃多少。长期这样的抚养模式,孩子自然缺少了对冷暖,以及冷暖象征的爱恨意识的自我感受。
 

“为你好”是一个令孩子无法拒绝的爱,孩子无论怎样都只能接受父母的好意,“抗旨”意味你不乖。“为你好”几乎完美地掩盖了父母脆弱的自我,那个时时处于生怕他(其实是自己)不好的恐惧。
 

父母哪来那么多的“生怕”“担心”呢?这无疑,是父母的早期未获得过足够的认同与信任,或经验过种种不安的恐惧,比如,被禁忌的紧张,被否定、被惩罚的害怕等。
 

父母的担心会化成“为孩子好”的控制性付出:给你最好的物质条件,为你扫平成长路上的一切风险。这样一来,“担心”替换了对孩子的信任,和孩子的自我感受。“为你好”夺走了孩子学会担当和有胜任感的机会。

 

 

 

 

 

 

抑郁和迷茫的孩子,正是在被一路呵护下安稳地长大。对父母而言,那是他们无私的爱,对孩子的成长而言,那是受控的加害。因此说,抚养人“担心下的为你好”是披着完美外衣,干着转嫁自我焦虑、愿望、侵犯他人自主性的无意识罪过。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一张张乖孩子无助的脸庞,很无助很心疼。
 

前面例子,那个高三女孩的“对想做个坏孩子的冲动的抑制”,和那个读研的男孩的“我好想做一次坏事”,诠释了乖与坏在孩子心中敌对的感受,乖意味着被认同的好,坏意味着不被喜欢的排斥。但我们都心知肚明:乖孩子的乖是配合或迎合大人需求,是满足他人的需要,而孩子的不乖,是抗拒他人,满足自己的需要。我想说,乖孩子的不乖,才是正常的攻击性体现,是他真真实自我的表现。
 

我们常看到,青春期孩子在重要考试时,不是犯头痛病就是爱拉肚子,或总会找个茬“爱”转学,或一进家就掉进网络世界…这些都是一种攻击性压抑的表现,或说是对父母、对权威控制的一种变相的反攻击。
 

因此值得父母反思的:童年为什么重要,父母你的人格态度为什么重要?最简单的理解,孩子的世界观是来自他者世界观的影响。如对“性”的感受和态度,是感受为被视为带脏的淫欲和耻辱,还是自然美好的人性所需?是取决抚养者的传授。孩子在没有是非判断的早期,你不断给予她什么理念他就记住和内化了什么,你持续互动给她什么情感与情感反应,她就体验和学会了什么情感和情感反应。
 

说形象点,乖孩子的抑郁这张脸,是父母身上抑郁素质的再现,“孩子长得像你”。乖孩子的迷茫之脸,是父母身上的强势反映,孩子的自信被削弱了,“他一点都不像你”。

 

 

 

 

 

 

再反思一点,假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世界之真理,那么,人成为成熟而有能力的社会人,一定得具备“三”一样的攻击性与创造力。因为这是一个人产生其他能力的基础,就像地基是房子的基础、船是航行的基础一样。最关键的,人只有在他幼年时的攻击性与创造力得到过保护和满足,才称得上拥有这份基础能力。可惜,我们在许多乖孩子身上,看到他们的那份基础性能力,早在童年时就被抚养者们“伟大的牺牲”给牺牲了。
 

结语:我们谈论了乖孩子的三张脸,或许乖孩子不止三张脸。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即常人的社会面具颇多,是为应对复杂万变的社会。但,如果在一个孩子身上的面具太多,那犹如看不见的牢狱,他活得很不自在。作为父母,假如你有一个不快乐的乖孩子,就应该彻底反省,你们对孩子出手的“一笔一划”究竟如何?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熊玲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熊玲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2014.12.9
 

    熊玲相关文章:


 

        熊玲:人际嫉妒与早期亲子依恋缺损

             
        熊玲:怎么思维怎么活
        熊玲:感言如果
        熊玲:给心里的坎通条路
        熊玲:理解与不解
        熊玲:我不想胖
        熊玲:通向完美犯罪的梦
        熊玲:联想后面的主谋
        熊玲:牺牲者的迫害
        熊玲:为何叛逆自我愿望?
        熊玲:乖孩子的三张脸(上)
        熊玲:解读“无聊综合症”
        熊玲:有种感觉叫“谁治疗谁说不清楚”
        熊玲:《虎妈猫爸》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熊玲:人为什么受不了亲人受苦?

青少年心理
婚姻情感
神经症
职场心理
推荐资讯

熊玲:专注他人的想法【修订版】

01 在一个真实与虚伪、正义与邪恶混沌的现实里,我们谁都逃不过神经症心理冲突的困扰。荣格说过,神经症跟正常人的区别仅在于:神经症以为自己不正常而痛苦,为了达到正常而变得神经质的追求,正常人却以为自己太正常而无聊,为了达到超常而变得神经质的追求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