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两难时,通常我们的感受除了焦虑,还有讨厌、担忧、无力无助。
根据这些这些感受,可以看出“两难”迫使人学会、并习惯用“无所谓”“随便”来躲避选择。所以,凡流行的言行,是集体性合谋成为了一种拒绝选择的防御,人们甚至会依赖“随便”、会欣赏“无所谓”是大度。但你长期跟“随便”的人相处,会感觉有无名的窝火。
众所周知,两难背后有太多不舍的情由。可对于那些因不能选择而受苦的人,未必是不舍得什么,而是在内心深藏着对抉择的隐忧:畏惧做主;害怕决定错误;怀疑正确性。
抉择隐忧的存在,往深说应是曾经历的愿望或自主性创伤。为什么呢?我们并不陌生(小时候)这样的情景:
——某小孩把新买的遥控飞机拆烂了,得来的不会是“为何这样做”的意义探寻,肯定是“不能这样做”的生硬训斥。这个互动里,有对小孩的创造性和自主意识的伤害。
——几个大人围着小孩转,认真地避免遇任何“不幸”;毫不吝啬地给予他(我们)的想法和喜好,给他创造最好的条件,给他安排好“未来不用愁”的一切。注:未经历必要的愿望挫折,人不会体验到对风险感,更没有应对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成人后遇愿望冲突时,会不知所措。
——如果你说出(大人认为不合常理的)想法或要求,不是予以否定,就是备受打击。
——对逆反或个人行径,待遇总是“不听大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教训;对自作主张的坏后果,要么严厉惩处,要么从此剥夺你自主的权力,只告诉你“应该怎么做”。
——当你流泪,大人会说你小气;当你发气,会指责你脾气糟糕,甚至不许你表达坏情绪……许多孩子学会了压抑感受、隐藏想法、隔离情绪。
熊玲相关文章:
1,文不对题很烦 关于思考的思考,这题目虽有点拗,但值得谈谈。 爱文字的我,喜欢拟个题,再围绕它书写。定题之前虽有模糊的腹稿内容,可题目一出,感觉不是大而框,就是把思维别进文不对路的陷阱。很烦。这是我常体验到的梗与焦虑。 如,本题目被改来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