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不对题”很烦
关于思考的思考,这题目虽有点拗,但值得谈谈。
爱文字的我,喜欢拟个题,再围绕它书写。定题之前虽有模糊的腹稿内容,可题目一出,感觉不是大而框,就是把思维别进“文不对路”的陷阱。很烦。这是我常体验到的梗与焦虑。
如,本题目被改来改去,仍如觉陷阱,即生了另一想法:那就先谈谈何来有梗与焦虑?
思考这“想法”的结论一:当下(指写作时)感觉有违想写短文的初衷,立马生有应对“大题”的无力感。结论二:内在有对自己的不满,专业点说叫认同障碍或理想自我作祟,因它只会苛责“不够好”自我,这是焦虑的源头。这梗,总会在我需要写作时,被激活出来作祟。
往往这时我便心生:该死的文字,想放弃你却又不易!为了消化这一冲突,我曾书写过《欲做又止的心理分析》《亏欠感与分离焦虑》等文,欲以深入分析和理解此梗的形成。还是挺有收获,目前为止我对这一梗的烦,不过是凡要做事、创作什么的都必然有的正常焦虑。
2,分享她人的思考
(乃瑜,我曾经的高中生来访者。转发她写的一条朋友圈:分享我今天的思考)
源头:最丰盛的与最匮乏的都是它,这是源头的二元对立性,但本自合一。
所以实际上“对立”是一种假象,他们只是站在“0”这个数字的不同位置上。但在分离的体验过程中,对立是存在的。
想体验的不是对立,而是在分离的世界中源头的属性就会天然创造对立。
例子:不是说要体验丰盛,就必须要有一个对立面(匮乏)来“比较”才能显出丰盛的存在,去强调丰盛的正确性美好性。而是说因为源头的这种特殊的本质性,所以只要有体验的需求,就会创造对立。
再举例:从本质上来说,最美的就是最丑的,最好的就是最坏的,所以正面极化和负面极化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但是在分离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体验,所以只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内心去走自己的路就好了,因为每个分离的个体,体验的本质都是自己与源头的关系。
3,分享我的思考
乃瑜的思考...令我感慨:这“思考”了得!耐人寻味,值得咀嚼。乃瑜的思考,引发了我对很多矛盾现象的再思考。
举例,时间是什么?人知道也不知道。通常我们有这样的体验:时间过得既快又慢。或者用另一种方式来说,当父母从孩子的角度来感受事物时,时间几乎没有动,或者时间已经开始,但只是非常缓慢地移动。在时间开始以前,永恒的想法来自于我们每个人婴儿期的记忆追踪。但当我们跳跃到自己的成长体验中时,我们意识到5年几乎什么也不是。当我们到中年,甚至老年时,却依旧有个抹不去的感觉——自己很小,时间似停在过去。
衍生的思考问题是:我们究竟是活在现实,还是活在幻想中?换个问,人这个主体是被客观世界支配,还是被主观世界支配?人眼里的客观世界,是否就是ta的主观世界?
生活中有太多类似“对立”的问题,令人困惑、着迷、似解、非解。我感兴趣的是哲学心理层面的“对立”,如:生命有价也无价,敏感既好又不好,依赖既安全又危险,爱情既强大又脆弱,活着有意义也没意义,自由是什么,人为何追求自由又逃避自由?为何渴望恐惧的东西...等等。
想到,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人的不自由有两大来源:一种来自生存的需要,另一种来自被人内化的社会行为规范。前者情况下,为生存而劳累(相对应财务自由)。后者,是被观念的枷锁所束缚,心不自由。达到自由境界:人生得意须尽欢,明朝散发弄扁舟。
如今我们处于极具“对立”的时代,因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带给了人类福祉的同时,也制造了人类更多的危机。直视实况,各种战争不断上演......人的处境,人的内心,不是变得更平和与温暖,而是更焦虑和脆弱。那么,在这样一个谁也逃不开的弥漫冲突、焦虑的背景下,如何安顿自己?成为了每个人面临的反思、拷问。
我天真的想到:兴趣是对付矛盾焦虑的解药。还想到,分享感受和思想,跟读书和思考一样是令人安慰,甚至令人着迷的。我们每个人,其实你在最糟糕的环境里面都会有某样东西给你某种安慰的,哪怕是一本书,一个昨天的回忆,一个被宠的小动物。
这又回到了,我感慨于乃瑜“思考”的末尾说到:在分离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体验,所以只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内心去走自己的路就好了。因为每个分离的个体,体验的本质都是自己与源头的关系。这话,母庸说是看清冲突、处理焦虑的根本之法。
却不知,这是否又是一个“对立”:说起容易做起艰难的事情?但我愿相信,生活的本质是容纳矛盾。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如需专业心理咨询,可拨打:13348971989 1398001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