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案例 > 抑郁症 >

熊玲:论羞耻与神经症人格的心理动力学(一)

发布时间:2019-12-28 13:16  点击数:
导读:抑郁深处有什么? 熊玲:论羞耻与神经症人格的心理动力学(一) (一)羞耻感与道德自虐 在各类神经症人格中,自虐人格(包括关系自虐、道德自虐)占据了重要成分。我已在文章《虐在亲密关系中》探讨了关系自虐的心理动力学,本文多涉及到羞耻与神经症性的道

——抑郁深处有什么?

 

 

熊玲:论羞耻与神经症人格的心理动力学(一)

 

 

 

 

 

(一)羞耻感与道德自虐

 

 

 

在各类神经症人格中,自虐人格(包括关系自虐、道德自虐)占据了重要成分。我已在文章《虐在亲密关系中》探讨了关系自虐的心理动力学,本文多涉及到羞耻与神经症性的道德自虐。

 

 

那么,有必先谈一下:什么是羞耻及其在人心的地位?什么是神经症人格?什么是道德自虐?

 

 

(1)羞耻感、罪恶感在人心的地位与作用

 

 

 

羞耻感和罪恶感,是容易混淆的“近亲”,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产物,对人性的进化,对人类及个体的精神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者又存根本区别:羞耻文化主要在东方,尤其在日本和中国,反应的集体性人格,特别重视他人的内在情感和想法,重视自己的面子,行为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世人怎么想、怎么样的评价。罪感文化主要在西方,反应的独立性人格,特别重视个体对信仰、社会秩序、规则的尊重,行为推动力,源自独立思想与个人意志。

 

 

心理层面,罪恶感是一种自觉有悖道德的自我憎恶、自我忏悔的感觉;羞耻感却是很复杂的虚弱无助,重则为一种尊严被辱没的心碎,无颜苟活,以死雪耻;轻则为一种自尊心被伤的难过,或郁郁寡欢,或断绝交往等。可以说,在众多痛苦中,能使人情感低落至谷底的痛,莫过于羞耻。

 

 

耻感和罪感虽有区别,但两者对人性的影响有着根本联系。首先,两者的功能一致:对人的兽性的制约,我们因有羞耻心和罪恶感而有道德有慈悲。其次,两者均属内在惩罚:人因羞耻心而知耻知勇,因受辱而羞愧难当;同样,人因信仰而有德,因违背信仰而背负罪感或耻感。不过,羞耻感,未必有罪恶感,但有罪恶感的同时,会继发羞耻感。

 

 

看出羞耻,是人犯罪或做了有违良心的事之后才有的。《圣经创世记》中有记载:“上始神亚当犯罪后,上帝寻找他,问他在哪里时,亚当就躲藏起来。人类的羞耻心是从那时开始的”。

 

 

说清两者间关系较重要,因就中国人的集体性人格来讲,心理伤害,甚至人格受损的层面,羞耻感(包括内疚感,将在另文专题讨论)远比罪恶感犀利;就西方人的独立性来讲,罪恶感比耻感犀利,或两者同等。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人和故事已予证明。

 

 

如,古中国的越王勾践,能在吴国卑躬屈膝十年之久,只因救国雪耻那一天;亦有,西汉飞将军李广、西楚霸王项羽等豪杰,都是被耻辱感燃烧,自刎于羞愤之屠刀;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神谕的安排下弑父娶母,当他知真相后因受不了强烈的耻辱,他挖瞎自己的双眼、流亡至死,以卸深重的罪恶和羞耻感。

 

 

今天的生活里,并不乏现实版的李广、勾践、俄狄浦斯等人和故事。这无不在隐喻一共性:羞耻感、罪恶感作为人内在精神的核心动力,既可创造人,也可毁灭人。

 

 

 

 

 

 

(2)什么是神经症人格,道德自虐?

 

 

 

概念性解释。神经症或神经症性人格,主要指带有敏感脆弱、过分认真、刻板等性格特质,以情绪不稳、愿望冲突、自我压抑、选择性焦虑为主要表现。

 

 

道理自虐,隶属神经症人格中的一特征,普遍存在于内摄型人格的个体,意指,认为自己的自尊感,是由“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的能力来建构的。俗语“死要面子活受罪”,堪称道德自虐的独白。

 

 

广义而言,复杂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神经症结构的社会,这时代,亦像一个神经症的时代。所以神经症性人格,人皆有之。狭义而言,神经症患者,是备受内心冲突与折磨而难自拔的个体,重者伴有躯体障碍,被临床心理学视为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等。道德自虐者,说不上是神经症,但又跟神经症一样的虐心、受苦。

 

 

 

 

 

 

 

 

(3)羞耻感,跟道德自虐有何关联?

 

 

 

人有羞耻心是必要的,但若因羞耻感而深陷抑郁,可谓病理性耻感了。

 

 

病理性耻感,与受虐的核心感觉一样:心灵受创、脆弱无助、自责自恨。从这点看,两者之间可能同时或分别独立存在,都可能是引发自我认同障碍(如我不如人,低自我价值)的原始创伤。

 

 

两者又有不同的体验与模式:羞耻感,主要是一种脸面无地自容的难受,或有恐暴露羞耻的紧张,以强忍而承受之;自虐,主要以自我攻击的方式,体验到的是受辱的愤怒或快感。从这一点看,两者之间存在关联与秩序:耻感在前,自虐在后,即深刻的羞耻感,发展出道德自虐的模式。

 

 

比起罪恶感,罪恶感常被视作一个好迹象,如果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罪感有忏悔,他人更有可能原谅你。羞耻感,却让人讳莫如深,我们会为怀有羞耻感而感到羞耻,会认为应该隐藏羞耻感。尤其是在重视成功的文化背景下,羞耻感像是一道抹不去的沧桑沟壑(取名伤沟),道德自虐就像一道厚重的防护墙(取名卫士),伤沟紧贴着卫士。这分明,羞耻感和道德自虐,是一对阴阳组合的难兄难弟。可我们常能看见的,是卫士的道德自虐,看不见的是讳莫如深的伤沟。

 

 

道德自虐者,大多从青年开始呈现一种奇特的、被动的、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如,忘我工作、拼命干活、视颜面如命、有意无意地阻止其他人的帮助,似有对痛苦之事的上瘾,对可能享受、愉悦感避之不及,似有躲着好事走的癖好;自己做得再好,都觉得不好,再优秀都觉得不踏实。这背后的推动力(潜意识动机),源自誓死证明自己不是“不如人”。生活中并不少见这类人。

 

 

心理学家Gabriel和Beratis认为自虐和早年的创伤有关,大致有:1)遭遇过未经处理的丧失;2)养育者都比较挑剔或常常使他们感到内疚;3)儿童常感到要为父母负责;4)具有创伤或虐待性事件;5)有抑郁的家族史。道德自虐者,至少有其中的一、二。

 

 

也有很多人的自虐人格形成,是早年经历中曾因受磨难而受过嘉奖。比如,你含着泪水忍着愤懑看着弟弟捣毁你心爱的物件;被大人夸赞“懂事的孩子”;你流血流汗完成了超出当时能力的劳作,或坚持到最后“活雷锋”式的活动,受到大肆表彰,被誉为榜样人物。这些过多过深的经历,像种子一样,既可成为抱持“完好自我”的动力,也是抵御“不好耻我”的动力。

 

 

我们从生活中不难看见,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老好人,他们似乎从小就背负了“屈辱与责任”走过来的。再从大量来访者的故事中发现,道德自虐者,比神经症患者活的更憋屈、不快乐,而他们的过去,往往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懂事的孩子”。确切说,他们的过去是缺失童年的小大人。

 

 

( 待续 )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熊玲相关文章:

 

解读神经症现象之二:选择不能的焦

解读神经症现象之三:失 眠

希望的陷阱  

 解读神经症现象之四:谁在强迫我(一)

解读神经症现象之四:谁在强迫我(二)

解读神经症现象之四:谁在强迫我(三)

给心魔一条出路

寻找恐惧的力量

为谁抑郁为谁落泪

解读神经症现象之四:谁在强迫我(四)【上】

解读神经症现象之四:谁在强迫我(四)【下】

 

 

 

婚姻家庭
情感困惑
同性恋
婚外情感
强迫症
恐惧症
焦虑症
抑郁症
失眠
职业规划
人际交往困难
情绪疏导
亲子教育
厌学网瘾
成长烦恼
升学压力
推荐资讯

熊玲:真实体验的回应【修订版】

以主体间精神分析视野,治疗存在性不安(之三) 强调主体间关系、在关系中予真实体验的回应,是主体间精神分析的基本立场,也是贯穿整个分析过程的视野。来访者在此时此刻的表现,无论如何异常都是他当前所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异常的行为和语言之中都包含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