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创文章 > 职场心理 >

熊玲:感悟人生,感受你我

发布时间:2013-06-27 15:49  点击数:
导读:作者:熊玲 与雨露的对话 熊老师: 请允许我谈一点对于您的个人我的感受。在我的感受中您被分裂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当通过文章和听课看到的精神界的你是位成熟睿智有力量的男性,总能让我仰慕;而现实界看到的你却常常让我觉得像是一个单纯可爱、需要被照
作者:熊玲


——与雨露的对话

熊老师:

    ……请允许我谈一点对于您的个人我的感受。在我的感受中您被分裂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当通过文章和听课看到的精神界的你是位成熟睿智有力量的男性,总能让我仰慕;而现实界看到的你却常常让我觉得像是一个单纯可爱、需要被照顾的小女孩,总会激起我对你的保护欲。如此是否也能解释我对你这般精神狂恋你的缘由了吧。

    以下是我最近在与朋友往来的信件中思考到的一些问题,希望交换您的想法。

    一个是关于人际间冲突的思考

    朋友间的冲突是什么?经过思考,我认为朋友就是互相探索边界的过程。关系好的朋友就意味着愿意给对方自己更加有弹性的边界。回顾我自己经历,好像朋友基本上都是只有相识相知,还极少有分裂断绝的,也许是我自己也承受不来那份苦吧。我想朋友间的磨擦和误会不应是关系发展的绊脚石,而应当是相互间进一步探索的契机,进一步磨合的机会。当然磨合的过程一定会有相互碰撞甚至擦起火花儿。

    另一个是关于“为人做事”的思考

    对于我来说“做人和做事”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理念和状态。我一直苦于将两者整合,但百思无果。现在我得出一个暂时性的结论,灵感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来自尼采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可以忍受几乎任何怎样活的方式。”这就印证了无论想得到什么,都必然会对做出的选择付出代价,让我们确知自己的目的和代价,甚至可以精明到用经济学的眼光审视一下“机会成本”,也就是如何让自己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得最快的目标达成。在现实界中打拼的人们拥有这样的确定感是十分必要的,成功学将此极力扩大是不无道理的。其二,灵感来自精神分析师和被分析者之间防御的问题。精神分析师所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帮助被分析者看到他的防御方式以及解除不够好的方式使用较好的方式。分析师是人,所以他不可能完全是清澈一致的,他也会有自己的防御方式,而他与被分析者的不同就在于,分析师明晰自己的防御方式,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在使用它,并尽力不在被分析者那里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所以生活在现实界中的我们也需要明晰自己的社会性和知道自己的角色。当人类不可能脱离群族和社会而存在成为必然时,就需要找到与它共处的方式,我们需要了解任何的社会性需求,以及认同每一种需要承担的角色,同时更加明晰内在的自我。扮演好每一张角色面具会让我们的人生精彩,而看清楚面具下的真实自我会使我们真正充实满足和补给能量。

    当我极力想把“做人”的内在需求,和“做事”的外在需求整合一体时,才发觉可笑,作为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有内和外的本质差别,于是释然。也许周国平为此作了完美调和,他说人仿佛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感谢这位感性哲人的答案!

 

    另外还有满扰动我的一句话

    有天听作为作家和企业家的周励说,基督教中当人死后上帝会拷问什么?我没想到,上帝竟然不会问在人间的十宗罪,而是会问你是否充分地运用了我给你的时间和身体去感受这个世界!这个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从来都要循规蹈矩的人,事事都想做对做好的人来说冲击力很大,它让我了解生命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它让我了解是应活在别人的眼中还是活在自己的心中,它让我了解生命中体验的弥足珍贵。也许老天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去体会更加丰彩的人生,但是这其中需要智慧和勇气,也需要理性和能量。

                          —— 雨 露

雨露你好!

    感谢你对我感受的表达。怎么样那都是对一个人精致的赞赏,给人的是一种美好的感受。在我感受到你的真实性和睿智与可爱的基础上,愿与你共情互换思想。我们都有共情和情感接纳的需要,而共情能力是人天生的,如果双方均有思想表达欲,可能更多是领享人生哲理的美感。至少我是这样,分享思想比情感接纳更令我欣慰,甚至在我做咨询时我很少想到什么共情。我不自觉中,怎么说了一个“共情”呢(留给我自己思考吧)?

    我之所以用文字反馈给你我的感受和思想,一是想表达我对你能力和潜质的欣赏,二是对你那天“对我感受的解释”让我解读自己增进了答案的回敬(我投射性地感觉:或许你窃喜,用你的方式终于获得我的回馈,再次证实你为人处世的能力)。别小看文字,有时它胜过了语言和非语言的力量,看文字的韵味只能意会难以言表。

    籍你对我的感受,让我们再次领略心理学的投射性认同。投射认同中有一种叫“黄金投射”。从黄金的含义,已知你对我身上含金量东西的认同,说明我这人存在黄金般的东西。究竟我有没有呢,我主体的客体认为自己还是有的,但肯定没你说的那么好!有时来于他人对我的黄金投射,我觉得像是听着完美的神话。完美与神话联在一起,它们并不存在,但又无时不活跃在人们精神的未来。因此我个人认为,我认同他者对我黄金投射中的部分含金,同时我认为他者有自我黄金般东西的外投射,即投射者本人有着接受者身上存在或不存在的黄金品质。相对于你,其实也说明了或彰显了你自身就存在的两个分裂的好我。

    我常遇到来于他人对我“分裂样好我”的感受,内心有着被爱被欣赏的满足感,但更有一种沉静而浓浓的好奇:我的什么让人有这样感觉?于是我有了解读自己是何许人的愿望,有了深解人与人之间构成吸引的东西的愿望。

    我感觉不了别人对我(母亲型+小女孩型)的感觉,比如我在我女儿面前都没充分感觉过母亲身份,更别说我在他人面前能有母亲感觉。这或许看出我就是很儿童化?但愿不是病理性退行,又或许说明我潜意识抗拒母性?那是什么在让我抗拒?也不知我的什么地方像儿童化?人啊,弄清楚自己很麻烦,于是我允许自己有情结有问题。

    我这人很怪也不怪,但很接受自己的见怪不怪。因为我认为,人有怪异想像没怪异行为,挺好的,这样能使人在平静中感受丰富。或许人一辈子都搞不懂自己“我是谁”,搞不懂才是人的存在,那么接受存在,不用搞懂我是谁,是否才会获得自然而平静的人生?(这又陷入要搞懂的设问了。还是留给自己思考吧)。

    跟你一样,我是喜欢与有深度思想的人在同一精神位置互换思想的人。但我更是一个与世无争的自我表现思想的自恋者,一个能为他人的身心健康获益而感欣慰的快乐者。我有点诧异,你对我“两个分裂我”的看法,与我很认同的人尤其是我老公(他是我的精神支柱)对我的看法竟是那么一致。就你的黄金投射认同或“精神狂恋”现象,引发了我探究人性心理课题的思考——论依恋与依赖,论接纳情结(想法产生了,不知何时出作品)。

    关于你的“人际冲突的思考”,我很认同。我个人认为,人际吸引的核心是纯真、丰富与深刻,它们最能给人爽心愉悦感。纯真本是人的天赋,可已被人的社会性异化甚至扭曲着;丰富与深刻是文明的结果,是人类进化的精神需要。而这些我们都已很难获得,或很难做到,也许正因此,我们才向往和珍视它们。

    经常有人问,同性相吸的是什么,异性相吸的又是什么。应该说,同性相吸引的就是纯真。异性之间,女性总是被男人身上的英雄情结及怜香惜玉的爱美情结所吸引,而男人总是被女人身上的夏娃、海伦(即母性、女性性魅力)和索非亚(女性智慧魅力)情结所吸引。当然,不同的男人或女人,迷恋对方的东西是不同的。

    人际中我们都希望与个性单纯,思想成熟的人交往和做朋友。现实世界不乏这样的人,可我们都处在有限的人际环境。于是我们通常通过间接环境相遇这样的人,以满足我们精神交流的需要。书、网络、博客等便是这种狭窄的广阔环境。

    关于你“为人做事的思考”,你比我思考得深而复杂。我没有感觉过两者分裂的状态,故也没把两者视为完全不同的理念。反过来说,我没认为它们的理念不同,才没体验到不同的状态,才没觉得整合的必要。为人做事,只是我们面对的客体不同,它们相对我这个主体,我坚持同一理念:真——真诚、认真、真实。所谓真、善、美,有真就能体现善与美。对于我应该或想要面对的人和事,我都怀揣真诚和认真待之。或许我还没理解到你“苦于将两者整合”所指的含义,但我感觉到了你对人生理念的高度。尼采等人的一句话能激发你闪光的灵感,可见你有追求深邃思想之困惑是必然。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可以忍受几乎任何怎样活的方式”,也印证了无论做人做事,只要知道个体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这个位置包含着主体想做和能做的内容),他就必然能接受、甚至能享受所付代价的痛苦。

    以“机会成本论”如何让自己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得最快的目标达成,的确是诱人的思想!这一思想令所有有成就欲的人着迷,使人焕发出创造力和劳动力而成功,也可能因着迷而本末倒置而陷入绝境。这一思想容易缔造机会主义或功利主义,相应的会缔造许多复杂的防御方式,如情感贿赂、性贿赂、离间计、形象包装等等。作为社会人,合理的社会掩饰,或成熟的防御方式是必需要的,难点在我们谁能做到或掌握到什么是合理,什么是成熟?

    周国平的理念,确实对做人的内外需求上作了完美的调和,至少能给我们心灵一点方向感。他的解释,其实与儒道哲学、精神分析在修通人性症结上是殊途同归的:整合人格。或说修通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分裂的桥梁。周国平也强调要整合两个自我,这意味着既要释放和接受那个“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的自我,也要释放和运用那个“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只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的自我。前者那个自我,是受攻击欲驱动而彰显力量的野性自我,后者那个我,是人性本善所发展出的超自我,是具有博爱之力量,有接纳毁灭之勇气的自我。

    上帝的“你是否充分运用地了我给你的时间和身体去感受这个世界”是经典的问句,每个人都应该记住,然后自问“我这一生过感受了多少精彩,有过什么样的体验”等等。若能感悟到“生命不是目的而是过程”或许真能到达——不是活在别人的眼中而是活在自己心中的境界。获得这样的感悟,也许要历经一段苦苦探索的过程,人不去摸滚爬翻一阵,是停(沉)不下来的,而那种体验性的生活类似品味人生,你没有沉静的心境是品不出真味的。我个人是这样在思索,也慢慢在学着体验性的生活,我愿意向生活学习。我特别欣赏你“我们需要了解任何的社会性需要,以及认同每一种需要承担的角色,同时更加明晰内在的自我”的思想。

    我的一个来访者才21岁,他说“忠实于最真实的自己是最大的勇气,去认识最真实的自己是最大的智慧。然后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希望我们都能有这么一天,没有也没关系,我们在这个过程获得了勇气和智慧”。我感叹,具有深邃思想或人生领悟,其实跟年龄甚至跟阅历无关,不是有的人活到了50岁其心智跟10岁差不多吗。

    是啊,去认识最真实的自己是最大的智慧。认识你真实的自己,这包括你的美与丑,你的真实需要,也就是明白了尼采说的“你知道为什么而活”,你就能获得心灵自由的感觉。想来想去,我还是觉得,能理解(不一定能接受)生活所有的可能性,能接受自己的一切,能珍爱自己也珍爱他人是我真实的需要,为了自由表达思想、享受悠闲而平静的生活而活着,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探不透的人生话题,够人一辈子探索呵。我认为的互换思想就到这儿吧。

 

                               熊 玲 

青少年心理
婚姻情感
神经症
职场心理
推荐资讯

熊玲;欲做又止的心理剖析

一 欲做,包括人的想说、想写、想行为...的内在冲动。 有一种普遍而奇特的现象,就是每当你欲做....时,不知哪来的邪气(泄气),瞬间或缓缓在淡漠你那可爱的冲动。 欲做又止的感受,我体验最深的是欲写又止。以至我产生了这一冲动:写出为何总是欲写又止?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