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痛苦大多是来自——(你)不知道在为谁而活,也不知为什么而活。即,失去主体的,没有自我地活着。
人们经常会想会问: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我去做这么多事情?我这样受苦受累地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谁?我是谁?其实这些设问,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天生就有的脆弱感和人类的进化,注定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人们力图感受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可以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人的内心会产生“一切尽在把握之中”的主体感受,以对抗自我内心的脆弱感、不确定感、不安全感。
“你在为谁而活?”实际在拷问,你活在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里吗?
内心有“一切尽在把握中”的主体感受,就是通常说的有自信,有自我。这样的人明晰自己的人生方向,容易获得自由和愉快。反之,缺失(主体感)自主自信的人,总感觉没滋没味或患得患失,其因是缺失主体感,缺乏自主自信。
1,文不对题很烦 关于思考的思考,这题目虽有点拗,但值得谈谈。 爱文字的我,喜欢拟个题,再围绕它书写。定题之前虽有模糊的腹稿内容,可题目一出,感觉不是大而框,就是把思维别进文不对路的陷阱。很烦。这是我常体验到的梗与焦虑。 如,本题目被改来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