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创文章 > 青少年心理 >

熊玲:耳光能扇醒糊涂人?

发布时间:2018-12-02 09:36  点击数:
导读:文艺作品中总有被一耳光扇得幡然悔悟的桥段,这有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吗? 被一耳光扇出幡然悔悟,有点天方夜谭的意味。我们常见的扇耳光情形是:扇耳光的人,被对手弄得气急败坏之时,但事实上,扇耳光者未必真有理,被扇耳光者,未必该被扇。多数情形,扇耳光

文艺作品中总有被一耳光扇得幡然悔悟的桥段,这有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吗?

 


    被一耳光扇出幡然悔悟,有点天方夜谭的意味。我们常见的扇耳光情形是:扇耳光的人,被“对手”弄得气急败坏之时,但事实上,扇耳光者未必真有理,被扇耳光者,未必该被扇。多数情形,扇耳光行为,是双方冲突下,一方无奈之举的愤怒呈现。为什么文艺作品会把扇耳光,提高到神话般的功效(一耳光扇得幡然悔悟)?

    一耳光真能扇出幡然悔悟?这虽令人质疑,但我们可以假设,那是可信可能的。因为,生活中的故事几乎没啥不可能。还因为,文艺作品虽然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

    冲着艺术是高于生活的角度,总有被一耳光扇得幡然悔悟的桥段,就比较好理解。第一,是亮点吸引。由于艺术本身的幻想性、创造性等特质,你怎么新奇、夸张、离谱都不为过;艺术最怕的是刻板无趣,最追求的是深度、能唤起人无限遐想;感觉,一耳光扇出幡然悔悟的桥段,之所以成为文艺作品的惯用,成为桥段,正是它的离奇性:在视觉感官上,令人刺激、心悸、或痛并惊恐、或痛并窃喜...在感受上,于作品里的扇耳光者,瞬间释然愤怒,被扇耳光者瞬间“惊醒”;于现实中的读者观众,或痛快或心疼的同时,会有“活该、早该醒悟了,或是,哎,挨得太冤枉、太委屈了,咋办?” 等担忧与思考,并有想继续往下看的冲动。总之,所谓经典桥段的东西,是具吊人胃口之诱惑的。





    第二,理想化投射。一耳光扇得人幡然悔悟,无疑是一个理想化的桥段。很类似的想法(桥段)有:一夜暴富,中了头彩,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醍醐灌顶等桥,都是具有心灵安慰剂的幻想性思维。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很多个自我,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理想自我,是她指引和鼓动着我这个主体,生活于这个世界,也是她,幻想性的安慰着我这个主体,在现实中的缺陷与不知;我们在个人的工作,或人际关系中,常常是以理想化自我投射,呈现于外部世界。何况我们的文艺作品,她的本质任务,就是供给我们的精神食量,她还肩负有同情人们的受苦受难、唤醒人们的理想自我、实现自我理想的斗志等使命。因此,一耳光扇得幡然悔悟,很具代表性的表达,投射了人们心中理想化自我的需要。

    世上,唯有文艺作品,是可以把人们的理想化愿望,肆意发挥到极致的美好途径。




    第三,一耳光扇醒糊涂人,跟一语惊醒梦中人一样,既是幻想,也是现实。幻想即理想化投射,现实即存在。扇耳光与幡然悔悟(幡然醒悟)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只不过,前提是当事者有无悟性。对于匮乏自知,或装睡的人,多少耳光也扇不醒他。能被一耳光扇得幡然醒悟,那当事者本身,是具反思与觉悟力,也具有意和无意的反省经历的人。就是说,真正使人幡然悔悟的,是人自身内在的力量,扇耳光只是外在的导火索。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熊玲相关文章

         

           

熊玲:被乖出来的痛苦

熊玲:小时候受的欺负会影响一辈子吗?

熊玲:错的魔咒

熊玲:人为什么不快乐?

熊玲:堪忧的家教

熊玲:爱的代价

熊玲:虎妈,指的是什么样的女人?

熊玲:奇怪的帮助

熊玲:乖孩子的叛逆

熊玲:偏心的父母是何心

熊玲:教子育人,快乐的心智养育是关键

熊玲:为什么“乖孩子”易抑郁?

熊玲:发泄室能发泄什么

熊玲:语言暴力对孩子到底有多大影响?

青少年心理
婚姻情感
神经症
职场心理
推荐资讯

熊玲:学心理学能让人更理性吗?

很多人都对心理学很好奇或者感觉心理学很神秘,那么学心理学后能让人更理性吗? 这一提问似乎暗设了一确定:未学心理学的人不那么理性。我个人觉得,人是否更理性,不跟学习与没学习心理学有直接相关,因为现实中,有大把的并未学过心理学的学者或普通人,非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