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创文章 > 职场心理 >

熊玲:如何看待“死要面子活受罪”这种心理现象?

发布时间:2018-10-30 09:02  点击数:
导读:死要面子活受罪出自东方国土。在众多为他人好的好人身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中国人的性格正是荣格说的集体性人格。匮乏个性化的集体性人格,映射的仍然是封建强制文化:大统一(屏蔽异己)声音。从文化习俗,比如过春节,许许多多的人已感到是受罪节

 

      “死要面子活受罪”出自东方国土。在众多“为他人好”的好人身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中国人的性格正是荣格说的集体性人格。匮乏个性化的集体性人格,映射的仍然是封建强制文化:大统一(屏蔽异己)声音。从文化习俗,比如过春节,许许多多的人已感到是受罪节,累在繁复的人情,罪在“若没钱没对象”=不成功 = 丢父老亲人的颜面,所以即便真相是还没钱没对象,你也得为了他们的面子,为了他们的想法,而假装“成功了”。又如:有些貌合神离的婚姻,之所以宁愿受婚姻的苦,是因不能忍(或担心)别人的看法、别人的同情、别人异样的眼光。透过这些,看出主体的“集体性人格”特征:自己的言行必须考虑到他人。在许多应酬而非真实的人际关系里,必然夹杂的是尴尬、无赖、被绑架。这些毫无意义,甚至制约人性的文化习俗,人们已深感负累,但又根本卸不下来。

        很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例子,让我们同样发现这个事实:他们的早期环境,就是一个超级“共生”家园,也是一个说教的集体。许多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倾注力量给予的“你是我们的核心”→“你应该成为…”→“我们全都是为你好”→“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是我的命”。有一对父母,因为女儿(是同性恋)不是他们期望的人,而不想活了。

        这样家庭的孩子长即便大了,他们的心理仍处于“共生”关系,个性结构里有太多的“他我”。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心理与思想上,没有边界的,那么在婚姻或其他关系中,他们难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即容易投射性看问题。





        一位在外企工作的汪女士就是这样一个集体性人格的人。她说:我不知从何时起,特别在意周围人对我的看法,我处处小心对人,甚至讨好别人,可是别人并不把我当回事,做人好难呵。她有一个能干有点洁癖的母亲,父亲是一个偏执性格的教授,很小时的她就被禁令“四不好”:拖拉、任性、哭泣、撒谎,被严格“训练”为一个标准的好孩子:听话,习惯好,成绩好,多做好事,多为别人考虑。从心理发育的角度,童年是靠感受形成自我,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关键期。汪女士从幼儿开始,不得已而封闭了自己的心,隔离了自己的感受,但思维却高度发展,所谓的超我很强,内化了足够多的“好父母意象”。

        如她一样的人,定会是个非常好的人,很愿意为别人付出。但由于他们感受的心是关闭的,会常常扭曲别人发出的信息,比如会快速地用头脑判断他人的想法,确定别人需要什么,然后强迫症一样地去满足别人。更糟的是,当别人一遍遍澄清“不需要”,但他们却不顾别人的意思,也完全不知道误判了别人的意思。他们只是知道要对别人好,却没有能力给到对方想要的东西。

        看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完全建立在对方是否承认自己之上。所以,对方必须收下他们的礼物,给予他们肯定,否则,他们会感觉非常受打击,觉得特没有面子。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性格不属于自己,特别像是海伦·朵伊契在《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书中讲到的“仿佛人格”。这种性格在说明,有些人仿佛是受委托而活着,向外界现实唯唯诺诺地屈从,以保持平衡,直到某天,一些意外的事件使他们崩溃,乃至忧郁。那些过去印刻于患者生命凹陷的(尤其是自恋受损,自尊剥夺的凹陷),“仿佛”突然带着悲剧与痛苦而凸显出来,表现为一种冲突性地索求他人的喜欢、在意他人的评价。你会发现,他们在寻找被他人接受的艰辛之路上,神经质的表现为好人。他们活着,仿佛就是为陌生人的“认可”而活。




       当一个人凝视他人的内心,可以想象,他自我的内心被荒凉了。整个的状态,犹如艾略特在长篇史诗《荒原》中说的意思:在荒原中,事物的表象是无法代表内在真实的,荒原中的人过着一种不真实的生活,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别人告诉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却没有勇气过自己要过的生活。不过他们心底十分委屈“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做过我要做的,我一直遵照别人要我做的去做”。

       在每份关系里,如果是极力想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纳,必然费尽心思专注他人的心思,不惜(屈尊)以极度讨好他人而建立关系。准确讲,作为一种讨好型防御模式的心理动机,首先不是想要他人的认同,而是防御他人的伤害(如攻击、歧视、孤立)自己的恐惧。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熊玲相关文章:

     

熊玲:心理医生谈日常生活中负性情绪的处理

熊玲:富有挑战性工作的心理动力学分析

熊玲:与自我心理分析

熊玲:感悟四季与心理障碍

熊玲:我和我老公的情结

熊玲:怎么思维怎么活

熊玲:真实与谎言的对话

熊玲:害怕说“不”的心结

熊玲:希望的陷阱

熊玲:借着控制,你觉察了什么

熊玲:感言如果

熊玲:人际交往中你惧怕什么

熊玲:理解与不解

熊玲:遇到人际麻烦该咋办

熊玲:感悟人生,感受你我

熊玲:我不会笑了

熊玲:再发生一次肯定就会爆发

熊玲:寻找恐惧的力量

熊玲:谁在决定我成绩的命运


青少年心理
婚姻情感
神经症
职场心理
推荐资讯

熊玲:论亏欠感与分离焦虑

究竟谁亏欠谁? 1 关于亏欠感。我想起某微友很有趣的一条微博:每天早晨...要么打字,要么自杀。当然这条微博不只这一句话,但这句话,当时给了我莫名的触动。结合我有一种感觉的觉察,似乎能表述清当时的那份触动的无意识内涵。 先说下,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的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