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案例 > 成长烦恼 >

熊玲:牺牲者的迫害

发布时间:2020-01-27 14:14  点击数:
导读:(一)对两条新浪微博的回复 松松:熊老师,我想知道怎样跟更年期的爸妈相处?我快烦透了。从小到大,他们总是打打闹闹,从未停歇,我真的觉得自己很累,一直想让他们关系好一点,似乎我的努力没多大效果。我爸向我说我妈不是,我妈又向我说我爸不是,我夹在

 

 

(一)对两条新浪微博的回复

 

 

松松:熊老师,我想知道怎样跟更年期的爸妈相处?我快烦透了。从小到大,他们总是打打闹闹,从未停歇,我真的觉得自己很累,一直想让他们关系好一点,似乎我的努力没多大效果。我爸向我说我妈不是,我妈又向我说我爸不是,我夹在中间,我太难做了,崩溃了都。 

 

 

回复:父母的战争是他们之间有未了的情结,怎样解决,又能否解决或何时解决,这些都是父母们的事。不能停歇的打闹,有可能也是他们所依赖的交流模式,他们习惯了也认可了。尽管都不舒服,但这就是他们的选择。你唯一能做的是,怎样拒绝他们无意识拉你进入他们的模式。

 

 

松松:在家里看着我烦的要命,就差给他们跪下了。在学校,我都有时候梦到他们吵架打架的场景而被吓醒,我很想不理不管,在学校眼不见心不烦,可是他们经常会跟我打电话,一打电话就开始向我抱怨,特别是我妈,说她多累多苦,爸爸对她多不好,每次差不多的内容,听到她伤心,我又很心疼很自责。

 

 

每次都很难排遣她给我倾倒的负面情绪和能量。我就特别特别地难受和自责。我妈就经常跟我说她是因为我而忍着的,我就觉得是因为我,他们才会活得那么苦那么累,我真的很自责和内疚,我真的没择了。

 

 

回复:很想说,你不必内疚,因为母亲为了你而忍着,同时还要抱怨给你...这些是母亲自己无奈的生活格调,不是你所致,更不该你负责任。母亲作为虽伤及你的感受,但她是无意识,既觉醒不了也改变不了。做儿子的你也改变不了她。但我觉得,你可以调整自己,可以选择,比如,对应母亲的格调,可以选择或接受,或视而不见聪耳不闻,或争论或拒绝,都可以。已青春期的你,完全可遵从自己的内心行事。

 

 

(二)父母咋了?孩子可好?

 

 

回复了松松的微博之后,我心依旧难平,欲写点东西以释然更深的感想。

 

 

对于松松的故事,我有复杂的感觉,不知更多是为父母悲哀,还是为孩子心酸。松松家庭的亲子关系,应是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缩影,这令我感到,孩子的苦难,很大程度是父母身上的牺牲者所致。

 

 

父母以为,只要我们付出了,你就应该有出息。只要儿女幸福,我们忍饥挨饿都行,只要儿女成器,我们做牛做马也甘愿。他们哪知,这样的愚昧型付出,纯是他们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和想要回报的潜意识愿望,却以“为你好”的意识行为,硬塞给孩子的恩情;哪知,这恩情犹如一座大山,孩子抗不起也还不清。

 

 

他们更不清楚,孩子的坏脾气,拖延,逃避责任等行为,是因为大脑塞满了“现实残酷、未来更残酷”的忠告与期望,是孩子已承受不了“高期望”的妥协。

 

 

松松是未成年孩子,他的难受,和他的亲子关系模式,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父母的伟大牺牲里面,充满了窒息孩子心灵呼吸的雾霾,他们强迫性的付出,夺走了孩子本该有的快乐。

 

 

虽说父母都是爱孩子,无意伤害孩子。但我依然认为,伤人的爱,是长辈们无意识的罪恶。

 

 

说父母无意识的恶,一点不过。许多父母自身就有严重的人格问题,只是不自知而已。意识上他们肯定想儿女好,行为上也的确为儿女所做。可他们的做法,整个是变相的独裁暴君或救世主,将自我意志强加于他人领受。

 

 

结果总是,孩子要么感到畏惧,感觉被控制;要么感到内疚,感觉无能。孩子若真滑向堕落,那一定在表明心理出现了早衰,猜想他身后的关系,也一定是缺温暖的高压环境。

 

 

父母没边界意识的付出,与其说是一种牺牲,不如说是迫害孩子天赋、个性的另类暴力。如果孩子将来有扭曲的人格,过着不幸的生活,我不能不说那是父母无意识犯下的恶行,是养育者人格缺陷种下的恶果。

 

 

假如父母们能清醒过来,恶果不至于代代相传。假如父母们能先有改变,孩子的日子会好过起来。

 

 

有些父母很顽固,总是认定孩子的问题、怪行不跟他们有关,总想寻求怎么改变孩子的良策,你跟他讲“改变父母的言行,孩子才可改变”,他会瞪大眼睛,责备你在奇谈怪论。

 

 

如果父母不愿清醒,那就指望孩子自己能够觉悟。先问自己,我可以不因父母所为而受气恼自己吗,从现在起可以选择做自己吗?

 

 

 

 

 

 

亲爱的孩子,1)请试着去感受:父母发生战争,是他们各自竖起了身上的刺,但内心都是惊恐和愤怒;他们停不了的战争,在表达各自从未得到对方的理解、接纳。这些恰是人在关系里的基本权利啊,为了获取它,父母们以不正确的方式在力争他们正确的权益……真是难为他们了。长期来,他们不但没得到理解,反而感受的是相互攻击和伤害,他们的心有多痛啊。脆弱的他们,自身难保,怎能理解到孩子你的需要,又怎能给到你想要的呢?

 

 

如果你能这样去感受父母,那么,你就容易从卷入的躁郁情绪中脱离出来,而不用怀疑他们的爱心,不用再记恨他们不给予你爱。

 

 

2)请尝试思考:人生意味着啥?或许就是吃喝拉撒、简单平凡,或许是繁芜复杂、充满挑战,也或许是精彩,或许毫无意义。你想做怎样的人,过怎样的一生?

 

 

再看你的父母,他们都有自我理想与希望,比如成为很有钱,很有地位的人,他们艰辛而隐忍的生活状态,都在证明自己为了理想而不惜付出,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可是在无果的绝望路上,他们只好把希望转移给下一代。要知道,父母身上的缺陷,父母内心的受伤小孩,永远是他们追求进取、为求改变的精神原动力。虽然,有时他们把原动力推卸给了家中的其他人。

 

 

如果你能够这样思考人生,那么,你会心疼父母的艰难,也或许会宽容他们的诉苦和抱怨。

 

 

3)请尝试选择:坚持对父母表达你真实的感受,和你真实的观点。或许他们听不懂,不接受,反而会指责,会愤怒。但若你信任自己,你就只需在他们面前坚持做真实的自己。顽固,终会败给执着。

 

 

每个人有他自己生命的轨迹。世界也完全是,由与人自己经历相关的东西、感兴趣的部分所构成。过去不由你选择,因为你太小没有选择能力,可现在你长大了,想过怎样的生活,以及想要怎样的未来,是应该学会自我选择的。

 

 

对于父母的想法做法,你可以认同他们,但不一定仿效;你可以选择谢绝他们的付出,但不一定否定他们的价值;也可以选择允许他们为你的牺牲,但不一定非得要偿还,更不必以内疚来惩处自己。

 

 

如果你能这样看问题,那么,你便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可以享受一种行使自我主权的自由。

 

以上观点和说辞,是青春期的孩子可以领悟和觉省到。若是面对儿童期孩子的养育,那必需是父母学会领悟、觉醒。

 

 

婚姻家庭
情感困惑
同性恋
婚外情感
强迫症
恐惧症
焦虑症
抑郁症
失眠
职业规划
人际交往困难
情绪疏导
亲子教育
厌学网瘾
成长烦恼
升学压力
推荐资讯

熊玲:过去现在“我是谁”【修订

以主体间精神分析视野,治疗存在性不安(之六) 本文是《以主体间精神分析视野,治疗存在性不安》的最后一篇,将讨论第三个维度:以主体间关系为视角,直面过去现在我是谁。 针对存在性不安的个案,如何直面过去现在我是谁?那就是在主体间关系的框架里,做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