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案例 > 情感困惑 >

熊玲:虐在亲密关系中

发布时间:2019-11-05 10:11  点击数:
导读:本篇,先借用我在文章她为人好,但为何难建亲密关系中的一段:在千奇百怪的人性中,有一种被心理学称为受虐性格的人,他们的行为模式以隐忍、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等为主要表现,其无意识的愿望是:以自己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施虐受虐,

 

 

本篇,先借用我在文章“她为人好,但为何难建亲密关系”中的一段:在千奇百怪的人性中,有一种被心理学称为受虐性格的人,他们的行为模式以隐忍、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等为主要表现,其无意识的愿望是:以自己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施虐受虐,常不可分地在一起。作为性格特质,可能于有些人身上两者等量,也可能有人更倾施虐,或更倾受虐。需强调的是,施虐,并非只是拳打、鞭笞,更有冷漠、嫌弃、抛弃等;受虐,也并非只是被打,更有被唾弃、被控制、被羞辱等。这样的以自我伤害,或甘受他人伤害的受虐,本质上都是自虐。

 

自虐常以两种方式呈现:关系自虐、道德自虐。这里,只探讨关系自虐,是指不计代价地维持情感依恋关系,必需要通过和人的关系来确定自我。关系中的他/她无法接受分离,感觉分离危机时会强调:我可以改变我自己,牺牲我自己,让我做什么都可以,求你喜欢我,不喜欢也没关系,但求你别离开我。

 

 

 

 

 

然而,恐惧——孤独、被抛弃,应是关系自虐的核心动力。在“她为人好,但为何难建亲密关系”中的K女士有这一恐惧,苏大强这类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能作为被热议的现象,本说明苏大强是普遍而备受关注的存在。不过人们看到和认为最多的,是苏大强性格的懦弱、自私,忽略了他身上的关系自虐。何以理解?

 

问题的提出:苏大强,老婆逝世时才60出头,他怎就生活不能自理?儿女以不同的方式孝敬他、照顾他,但他为何不觉得幸福,动辄不是郁闷寡欢,就是紧张暴怒?

 

得补充一下,受虐者还有一些怪异的特质,如:努力使得别人的帮助都变成徒劳;遇到某种好事发生时,他的反应会觉得沮丧、愧疚,非得搞出点什么名堂来,让自己感到痛苦;有意无意地激怒别人,或使别人拒绝自己,而后又感到受挫、或者被羞辱;不愿意承认自己能行,总把自己人生重要的事情搞砸,尽管自己是有能力做好,等等。

 

苏大强,是这些怪异的经典,他在亲密关系中将“虐”发挥得淋漓尽致。1)与大儿子苏明哲,可谓一对受虐者,他用极其虚弱者身份,成功的粘住了大儿子的怜悯、过分关照。2)与二儿子苏明成,可谓一对施受虐者,他仍以老弱身份,或激怒或楚楚可怜的方式,控制着二儿子、二媳妇的照管。 3)与女儿苏明玉,他的自虐不太管用,是因苏明玉很有边界意识,知道什么该给,什么不该给;但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能甘受苏明玉对他的谴责、语言暴力,是他潜意识的愧疚感,和怕苏明玉不认他、不养老他的恐惧作支撑。4)与保姆小蔡,他宁愿承受、并合理化保姆小蔡的欺骗性,也誓要跟她恋爱到底。

 

5)与妻子-苏母,苏大强始终是受害者身份,且以奇特的隐忍,几十年能扛住苏母近乎羞辱的谴责、奚落。这究竟是苏母太过霸道,还是苏大强太过懦弱?表面是这样的。但施虐与受虐角色(这里指性格),之所以能强强联合,本质上属双方共谋,即他们无意识地能满足对方之所需。苏大强作为一家男主,他奇特的隐忍,比起苏母的霸道,是更具破坏性的虐。因为,被动性攻击,隐藏着诱发、激怒情绪的功能,也往往成为挑起攻击的一方。我们并不鲜见:在许多亲密关系中,一个曾经的淑女,可能被苏大强似的被动攻击,塑造成一个泼妇。

 

苏大强常对儿女的怒吼:你们都不管我的死活?!又不管我啦?!我咋办?!我们不禁要问,才60余岁且身强力壮的他,为何不能独处和自理? 注意,他每一句吼的发问,都不是问询,而是质询,伴随的潜台词是:我这么孤独难过,你们也别想好过,我可以“死”要挟你管我。这个死,是受虐的极致。苏大强,本该活得好好的,也有条件过得好,但由于他潜意识积压了太多的怨和恨,不能也不愿谁过得好,而他如此受虐的潜在愿望,只因那可怕的孤独,和那深层的关系链接需要。

 

 

 

 

 

现实生活中,依人们对苏大强现象的热议看出,人们加深了对人性之复杂,人之命运与“原生家庭”紧密相关的理解与认识。诚然,苏大强那奇葩的关系自虐,和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恐惧,若追根溯源,应该是源自他的早年经历,和原生家庭“虐”的存在。

 

用荣格学派的理论讲,自虐这件事情在人类发展史上由来以久;极端的群体行为中,人类原始崇拜的背面就是自虐,将对方理想化,将自己贬入泥土,祈求对方的怜悯、观照和拯救。Cooper和Dorpat的研究认为,人们发展出受虐的模式,是为了修复自己早年在自恋形成期所遭遇的创伤记忆。并总结了自虐型人格多有这些经历:1)曾遭遇过未经处理的丧失;2)养育者都比较挑剔或常常使他们感到内疚;3)儿童常感到要为父母负责(角色反转);4)具有创伤或虐待性事件;5)有抑郁的家族史。

 

以上对苏大强的解读,亦证明了Dorpat等人对受虐人格研究的正确性。但本文的意义更在于:透过案例令我们去理解,现实中有许多亲密关系的冲突,是缘起个体的自虐人格,或者说,个体的自虐人格,是折磨自我、折磨关系的始作俑者,而始作俑者,又是缘起人的早年缺失各种乐趣、充盈各种强迫因素的“原生家庭”。故,本文若能引发人们,尤其做父母的对原生家庭、对子女早期养育的重视,也算是笔者的初衷。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熊玲相关文章:

 

已婚男人惹的祸

未婚的婚姻

单身女孩的疑惑

感情路在何方

可以原谅他吗

要婚姻还是要孩子

情感取向谁做主

我怕被老公发现

不一定是性爱梦

不婚主义者,你要改变什么?

做情绪的主人恋人之战的背后

试论女孩化的男孩心

叹,情不自主

 

 

 

婚姻家庭
情感困惑
同性恋
婚外情感
强迫症
恐惧症
焦虑症
抑郁症
失眠
职业规划
人际交往困难
情绪疏导
亲子教育
厌学网瘾
成长烦恼
升学压力
推荐资讯

熊玲:谁害她生了病?

(一)对病因的纷争 01 一对年轻夫妻,男36(简称他N),女33(简称她M),结婚十五年了,有一双儿女,有他们共同创办的一小型企业。N的原生家庭条件较好,十三年前M怀孕期,N的母亲来他们家准备带小孩,婆媳相处困难;M不幸流产。十年前M生下第一个小孩,婆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