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创文章 > 婚姻情感 >

熊玲:大家对于父母的“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8-08-30 07:58  点击数:
导读:作者: 时间:2018-06-03浏览次数:25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父母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孩子身上,什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快乐,我就快乐,你痛苦,我更痛苦你若受罪,我生不如死我因为你才有活着的意义,才有活下去的力量之类无不显示了抚养者严重缺

作者: 时间:2018-06-03浏览次数:25







  •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父母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孩子身上,什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快乐,我就快乐,你痛苦,我更痛苦”“你若受罪,我生不如死”“我因为你才有活着的意义,才有活下去的力量”之类……无不显示了抚养者严重缺乏自我边界、自我价值感、对他人需求的觉知和尊重的意识。

           我们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无论孩子多大了,都是粘连或共生的关系。这样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当进入新的家庭后,会因缺乏人际边界而处不好亲密关系。



           中国文化创造了国人的核心情结:恋儿女,或叫依赖儿女情结。父母是依赖儿女“好”自己才好,是依赖儿女“出息”自己才有价值。这一核心情结的牢不可破,是受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信念支撑,这几乎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国外人是不用防老,活得洒脱自在,我国的家庭却有许多防备情结。











           中国文化也导致我们父母对“爱”有很深的误解,以为付出就是爱。却不知,付出是对人成长的能力剥夺,当长大的儿女缺乏独立与爱的能力时,反责怪儿女无用。他们如何不是在无意识层面,想方设法拴住儿女在身边,以使自己永远地占有和拥有呢。

           由此,才有了那牢不可破——共生关系的强迫性重复。即便现在是隔代分家了,却也普遍存在,人在婚姻新家,心在原生家庭,或是进入婚姻后,彼此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原生父母,渴求或索要被爱、被关心,双方上演着共生依赖的幕幕情节。











           进一步理解,父母做不到“放下”儿女,正缘由他们世世代代被形成的那份感受:与儿女共生才有存在感、重要感。这样的家庭以及家教,令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有共同的不舒坦:压抑,不自由。对此我们应有所反省:父母以错位的角色和理念,去教育(不如说控制)孩子,孩子可能不幸成为他们“好心”的牺牲品——心理发育滞缓、物质依赖、抑郁症等心理障碍者。

           那些心理未长大的成年人,无论在建立亲密关系的初期,还是结了婚,都有可能因为不断被激发、被唤起的他们那极为熟悉的“共生依赖”感,驱策他们死心塌地寻找、索取“被关爱”。我们也可熟悉地预测,这关系下去的后果,多半是失意、失衡、甚至失去亲密关系。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熊玲相关文章:
青少年心理
婚姻情感
神经症
职场心理
推荐资讯

熊玲:情这个东西,本质上就是魔

情这个东西 若问情为何物,谁也说不太清楚。人类对自然、人文、社会、科技的研究可谓情有独钟,满世界都有这些研究机构,唯独没有情为何物的研究机构。无数反映人类情感的文学、艺术、影视,也只是或真实或夸张地再现了情感生活本身,而无以道清情为何物。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