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总是活在过去,时时述说着自己过去的种种不安,他们目前的自己,不过在重复过去的受伤自己。
不管你是否真做到了哀悼“过去的自己”,你都可以觉察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 而我(你)目前的自己,无论在做什么,你都在向世界显示你把自己当做谁。比如,当你看不惯别人习性的时候,你把自己当做了谁?当你抱怨、愤怒的时候,你把自己当做了谁?当你依赖他人认可才有价值感,或当你认为只有他人改变对你的态度你才能快乐的时候,你把自己当做了谁?....生活的进程中,你的举止无时不在诠释你的自我,想把自己当成受难者、冤屈者、抑或当一个怨妇、无力的小孩、一个能放过自己、饶恕他人的人....这,都是你的权利与选择。
哀悼是一份听起来最简单,做起最难的行为。 因有些伤和恨很深,释怀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宽恕的力量,也需要漫长的等待、累积。如果把宽恕,视为走出过去的能力,那么哀悼就像一条温润的漫漫路径,需要主体在一次又一次的与自我的连接中,更新主体的内在体验而获得。总的说,来访者的主体性获得,无不是在主体间关系的视角下,在一个你需要和你想要知道的那些东西不断建立关系、互动,然后才能获得。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作者: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熊玲相关文章:
矛盾感的困惑与诱惑(下) 2,主体性与矛盾感的强弱相关 人格论亦可表述为主体论,人格结构的成熟度被描述为健康或幼稚型,独立自主或偏执障碍等类型。主体论将人格的成熟度,也指心智成熟度,主要是从主体性如何,是否建立与发展的角度予研究和表述。 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