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想自杀?那些自杀的人为什么最恨的是父母?
关于自杀,或对人为什么会想自杀的最深入研究,莫过于埃米尔·迪尔海姆。迪尔海姆(Émile Durkheim,1858年-1917年)法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著有《自杀论》及《社会分工论》等。他发现自杀者有几种类型,并做出如下解释:
1)利己型自杀:多发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职业者、未婚者、离婚者中间。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
人作为关系的物种,愿望的满足是栖息于社会。就如迪尔凯姆对自杀的研究“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会目标,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给予一定程度的限定...”一样,而父母,我们可比喻为是孩子的社会,当社会(父母)不能提供给孩子成长所需的条件时,孩子的心灵生命就会停滞。或说,孩子的心理就会生病,那些种种哀伤、恐惧、愤怒、逃避、生无可恋,都是病的表现。当一个人绝望到自杀,若最恨的人是父母,也仿佛深刻解释了那句充满哀怨的感叹:你若不爱我,何必生我?!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矛盾感的困惑与诱惑(下) 2,主体性与矛盾感的强弱相关 人格论亦可表述为主体论,人格结构的成熟度被描述为健康或幼稚型,独立自主或偏执障碍等类型。主体论将人格的成熟度,也指心智成熟度,主要是从主体性如何,是否建立与发展的角度予研究和表述。 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