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人格发展有很重要的关系。
从母亲讲述的内容足以让我们感到:孩子的抑郁症是她一手“造”出来的。母爱让孩子在心理发育的关键期,经历的是剥夺体验或丧失体验,使他自我发展的本能内驱力受到了阻碍。
精神分析治疗家卡伦•霍妮在考察大多数神经症患者的儿童期时发现,这些人的共同特性就是有一种滋生神经症的病态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描述为:由于父母的神经症状态而不能给孩子真正的关爱;父母的某些行为与态度——如过渡控制和溺爱,造成儿童的挫折、无助与依赖。如果用客体关系心理学与早期依恋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明敏感而缺乏自信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客体关系与早期依恋理论指出,人格的组织和建立是内化的结果。内化是一个心理过程。如果儿童早期的客体是坏客体(比如惩罚性或控制性父母),儿童将他环境中坏的规则性互动和特征,转化为他内部的规则和特征。环境中坏的互动和特征可以理解为卡伦•霍尼考察的儿童病态环境,即由于父母的神经症人格,而对婴幼儿的各种漠视、恐吓、过渡保护、过渡限制和惩罚等。这种病态环境的依恋关系,通过内化作用形成了儿童今后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无助、强烈的自我中心和依赖。在任何冲突或风险性情境中,他会自然回避,不敢表达、不敢正常反击;在具有吸引力但需要一定能力才能获得的事务面前,会茫然不知所措。从而逐渐形成回避矛盾、抑制愿望、情绪的极端化等个性特征。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熊玲相关文章:
隐匿的侵凌关系:焦虑的爱 (又名:孩子被动攻击了什么?) 针对现象:很多老师哀叹,面对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深感无力;很多家长抱怨,快被孩子的越发不自律,凡事拖延、无所畏的冷傲对抗(即被动攻击)搞疯了。问题提出:孩子不自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