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创文章 > 神经症 >

熊玲:恐艾,怎么解脱这种恐惧?

发布时间:2018-08-29 09:51  点击数:
导读:作者: 时间:2017-09-20浏览次数:196 恐惧艾滋病的背后实际是害怕死亡。我的一位来访者林先生,36岁,3年前曾有一次玩小姐经历,之后患上了恐惧症(恐患艾滋病)。他除了工作,放弃了一切娱乐活动、回避人际交往,接触任何东西格外小心,生怕感染艾滋

作者: 时间:2017-09-20浏览次数:196

 

 

    恐惧艾滋病的背后实际是害怕死亡。我的一位来访者林先生,36岁,3年前曾有一次玩小姐经历,之后患上了恐惧症(恐患艾滋病)。他除了工作,放弃了一切娱乐活动、回避人际交往,接触任何东西格外小心,生怕感染艾滋病。不过,他那次玩小姐是诱因,根源性的致病因素是在他的儿童时代,其父母对他的包办和恐吓性的教育,比如父母认为他不听话时,常常是用棍棒打他、威胁他“你再这样,我就关你黑屋子!”这种教育下,使他的个性极为内向、胆怯、毫无自主性。他5岁时,有一次横穿马路差点丧命于车祸,当时吓得尿裤,觉得自己真的死了一样,落魄的软弱感很久才恢复过来。他高考填报志愿时,违背自己的心愿(学商贸)而顺从了父亲的要求(学金融)。进大学后,他经常出现莫名的焦虑和恐慌情绪,慢慢地他陷入一种“我高考时填报的志愿到底对不对”、“我的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的强迫性思维中。


 

 


    林先生的恐惧症,是根源于他幼年时的惩罚恐惧,以及他的愿望挫折。从他小时候起,就没有过自己的愿望,当他有了美好的愿望时,又不敢表达。这因为,他如果坚持自己的愿望或意见,就有遭到严父的不满(或有失父爱)的风险。他后来的恐惧艾滋病,是“艾滋病意味着死亡”的观念激活了他曾经(5岁时)生命受到威胁的恐惧情绪。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已经成为某种“症”的神经症性表现,并非绝对是他某次事件所造成的,某次事件仅是一根导火线,诱发了他内心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是过去的伤害、或恐吓、或抛弃、或侮辱等经验所留下的后遗症。它使人在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危险,甚至完全没有任何危险存在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极度不安和高度警觉,并可以不惜代价而避免再出现什么伤害性的风险,比如恐惧坐车的人,任何情况下都不惜花时间或让脚吃亏,也坚决要徒步行走;恐惧人的人,宁愿忍受寂寞和孤独,也不和任何人来往。这无疑都是回避性的行为。因此,恐惧症的外在回避性表现,是他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心理现实。

 

 

 

 


    艾滋病(癌症)恐惧症患者,象征性地表达了他害怕丧失自我、害怕生活失去意义和价值、害怕死亡。

    当你明白了恐惧艾滋病的背后实际是害怕死亡,并总为“人为什么要死”、“我还没有活够”等问题所纠缠时,你就应该“对症”去解决你的问题,接受“人总要死”的观念、谈论死亡的意义、做出一件又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熊玲相关文章

青少年心理
婚姻情感
神经症
职场心理
推荐资讯

熊玲:她在求爱中逃离爱【修订版

论羞耻与神经症人格的心理动力学(之三) 在论羞耻与神经症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的前几篇文中,围绕的是羞耻对人格结构,以及个体生活的影响,本文拟增加内疚心理。 一,关于羞耻与内疚 之前的文章中阐述了羞耻心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必然产物,是制约和调节人在社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