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创文章 > 青少年心理 >

熊玲:母爱,我不想要

发布时间:2018-08-28 16:41  点击数:
导读:作者:熊玲 时间:2016-01-16浏览次数:229 论完美犯罪的精神动力学 (十) 对一个刚出世的人来说,母乳堪称养人之最;对一个走向社会人来说,父母爱堪称育人之本。 检视我国的许多家庭来说,父母爱是一种严重失衡状态:父亲缺位或父爱缺失,母亲全方位或母

作者:熊玲 时间:2016-01-16浏览次数:229

  • ——论完美犯罪的精神动力学 (十)
     
     


     
     
          
        对一个刚出世的人来说,母乳堪称养人之最;对一个走向社会人来说,父母爱堪称育人之本。  

        检视我国的许多家庭来说,父母爱是一种严重失衡状态:父亲缺位或父爱缺失,母亲全方位或母爱泛滥。那么,我们的父亲去哪儿了?泛滥的母爱都有些啥?现实中,为什么畸形的亲子关系呈泛滥?青少年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令我想再次触碰关于母爱的话题,我们的教养模式有两种怪像:母乳,我不要喝;母爱,我不想要。
     
       (1)有一种母乳,婴儿拒吮  

        这便是第一种怪像:母乳,我不想喝。 这一现象很少见,但最令我们反思:不是所有的母乳都养人。
          
        例,一位26岁的母亲,重视母乳喂养,孩子出生后却意外她不吃母乳,每次喂奶孩子都扭头、抗拒到底。母亲怀疑自己的奶汁有问题,便去医院检查,结果没问题,同时也给婴儿看了医生,身体无碍。之后她大胆地再给孩子喂奶,但每次孩子的反应都一样:拒吮。无奈下,整个哺乳期都只好喂养婴儿辅乳品。这是听朋友讲的一真实故事,不知那位母亲对孩儿“拒吮”是什么感受,只知道一点,这位母亲的个性很偏执。
     



          
        想说,既然这位母亲的乳汁和孩儿的身体都健康,那婴儿的拒奶就排除了病理因素,而可以考虑是否有心理原因。那会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呢?
          
        很遗憾,这一奇怪现象的动因,在没了解当事者更多详情,或说当事者没在接受心理分析的前提下,解读它实属主观臆测。
          
        从万事有因的角度,恕我臆断几点可能性原因:1 母亲的偏执个性结构或潜意识里,有一个不被接纳的女儿(本质上,这个不被接纳的女儿是她自己),她跟胎儿的交流是“我不希望你是女儿,你一定要是男孩才行”。2  母亲孕期,存在高焦虑或抑郁情绪,胎儿备受感受,他会形成“敏感而不稳定”的神经或气质类型,以后容易是那种不能安静的小孩。
     
        基于上述两点,用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解析:母亲整个孕期提供的孕床是不够温暖,胎儿会把母亲的负情绪体验为无数碎片的“坏客体”,这令胎儿在不够安全的子宫,常常睡得不安稳不踏实,可能会受惊;之后的喂奶,母亲将乳头触及婴儿的嘴这一动作,暗喻了母亲对婴儿施加的焦躁,婴儿会体验为一种被攻击。即,乳房委屈的替代了原有的负情绪,变成了实在的“坏客体”,婴儿利用他本能的分裂机制,(扭头拒吮)把坏客体隔离在外,它与我无关,婴儿便觉得安全。
     
        话说回来,以上的主观揣测,仅满足了一下我个人的好奇,作为“怪像”难题,我无法作出客观准确的解读。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怪像本身就是不可解的谜题。
     
     



       
     
       (2)有一种母爱,孩儿反抗
     
        这便是第二种怪像:母爱,我不想要。这一现象很普遍,值得我们省醒:不是所有的母爱都温暖。
      
        也举个例说明。 前不久,看了央视的一访谈节目“明星王姬跟她女儿”,大致情况是:王姬陪同女儿妞妞舞蹈训练。妞妞为参加舞蹈比赛在加紧训练,王姬发现妞妞参赛的曲目是“小苹果”而生怒,但妞妞坚持自己。母女两为此冲突不断。冲突的过程,母女双方经历着相同的感受:挫败、委屈、愤怒、伤心。冲突的结果:女儿放弃了“小苹果”,母亲胜利了。
     
        却不知观众看后的感受,是同情母亲,还是心疼妞妞?是认同母亲的作为,还是反对.....答案可能是众说纷纭。这里,我对观众的反应并不在意,在意的是妞妞都20好几了,母亲为何当她是小孩?我个人看那节目的感受是:可怜王姬的伤心委屈,心疼妞妞不能做自己。也感觉王姬的母爱不是个例,是具代表性的,故想借此谈谈:母爱是什么?
     
     

     

        
     
        母爱本是柔情,令人温暖。但王姬似的母亲所发出的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要求,令人感觉被制约的冷。母爱本是一种涵容,令人安全。王姬似的母亲所发出的爱,像是一种凸物,令人感觉被顶、想逃。为何呢?
     
        暂且不论他们母女关系今后怎样,我们也无法确定妞妞今后是怎样的她,但有个点我们需正视:王姬那千辛万苦的母爱,孩子并不想要!那么,像王姬一样的母亲们,可以冷静地看看这个点,以及它的缘起。
     
        王姬作为职场女性,她是有魄力的事业型人;作为母亲,她是很有爱的拯救型人。这种人堪称完美者,在亲密关系(包括恋爱婚姻关系)里,无形中容易置对方于弱势位。完美母亲在家庭的高地位,主要来自于她本身性格的好胜,和兑现好胜的实际能力。这类母亲对自身高要求的成功、对帮助他人所获的成就感、重要感...都是培育她们拯救情结的养分。所以王姬在陪伴女儿舞训的过程中,那么自信执拗地劝导孩子“你的选择是个错误,必须改过来”。 
         
        与成人孩子的冲突,王姬为什么获胜?正是她爱的出发点有几个至高无上:为了你的将来我怎么都可以(哪怕你恨我、我受委屈),我不希望你走弯路,我过去吃的苦绝不让你再经历....全都是“为你好”,这是谁也抗拒不了的恩典。可对于自主性欠缺的孩子,即便想反抗,也没足够能力和勇气的。已成人的妞妞,我想她并不情愿接受母爱,她之所以选择妥协,并非她认为妈妈正确,而只是她不想看到妈妈伤心。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在找寻属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感。王姬这类母亲的价值存在,是通过“拯救”他人而体现的,同时也是通过获得他人“接受”或认同而确认的。所以,就好理解这类母亲,当被孩子叛逆、拒绝拯救时必然感受的挫败、暴怒。
      
        如果一个孩子被爱得恼怒,又说明什么?施爱的母亲会认为:说明孩子不懂事、任性、自私等等。可这样的解读,无疑是亲子关系走向恶循环的动因。完美母亲,往往被自己的情结和正确性蒙蔽,看不见孩子的内心所需。如果母亲能冷静下来,就会看见孩子抗拒母爱的许多理由:你的爱像磐石,我感觉生硬;你的爱像山顶,我摸不著;你的爱像王者,我要不起。
     
     


     
        
     
        负有拯救使命的母亲,完全不觉得自己的爱有问题;也不清楚,她们的爱里面装的是她经验形成的完美信念。因此可说,她用尽力气去爱孩子,其目的是使孩子成为她一样有完美价值的人,其深层动机是满足她自己的拯救情结、实现她自我完美而正确的信念。 这样的母爱或许没有错,只是相对被爱者,它是一厢情愿的霸道,受之有压力;而相对人的成长,它阻碍了孩子发展生存能力,以这一角度看,其爱何尝不是一种隐性之罪呢。
     
        很赞成周国平的观点: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成人世界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将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没压力的母爱具有涵容,是这样一种爱:对来自孩子的挫败或负情绪,首先不是指责或教导,而是平静、理解性地包容、转化,令孩子有“感同并仿同”如何处理负情绪;对孩子自发的兴趣、幻想、自主性表达,是能够无条件的欣赏和保护。
     
        从众多青春期孩子的身上得知,他们不是真的不要母爱,而是不想被爱所压制。所以,有着母爱的母亲,该想想你的做法是否无形中在阻断孩子的将来?是否忽略了一基本逻辑:为了孩子的将来而牺牲掉现在,哪还有将来?从现在起,你是否敢于为了孩子的将来,而收回以爱名义下的控制,还给孩子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童年呢?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2016.1.16
     
     

    熊玲相关文章:

青少年心理
婚姻情感
神经症
职场心理
推荐资讯

熊玲:抑郁深处的痛:厌倦或厌恶

厌学跟抑郁有何关? 1 前不久,胡馨宇事件引发了社会热议:为什么孩子的抑郁症越来越多?以及呼吁:社会及家庭须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引发和呼吁的不过是老生常谈,热点热呼过后,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在学校、在家庭的重视度如何?人们心里清楚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