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妈妈的儿子现已25岁。从高一时因人际受挫而回避人际交往,经常逃学,继而沉迷游戏,断断续续读完了高中、大学,单就英语成绩好。孩子的个性,很像他父亲的偏执性格。他们一家三口的特质及其关系是:能干讲理啰嗦的母亲;能干强势操控性的父亲;聪慧敏感多疑的儿子;强强对手的夫妻关系;敌对的父子关系;控制依赖型的母子关系。几年来,父母双双尤其是母亲为了“挽救儿子”,努力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改变,其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孩子已从封闭在家到走出社会参与工作,也能与人交往。
今天鲁妈妈谈起儿子又是欲哭无泪:儿子的状况虽然好多了,但最近我或许是积累了对他的不满,在昨晚爆发了。对他沉迷打游戏是我的心病,一看到他在家游戏,我的愤怒感就往上冲。他打了8年的游戏啊,现在工作了,但他对工作的热情远不如打游戏,每天5点钟下班回来就上网,直到半夜12点,周末是全天候在电脑前。近日因没休息好已经出现上班迟到、休病假现象。我看在眼里急恨在心里,憋不住时说他几句,昨晚我通宵未眠,想到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好累好苦!他虽有改变,但他目前的情况我实在看不下去,非常非常担忧他的未来。。。。想不再管他,把他赶出家里,又怕在外更肆无忌惮打游戏。面对他,我感觉伤心欲绝,恨也不是爱也不是,我都不知道我还能否坚对他有爱心。。。。。。
有人说,爱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字,也有人说,爱是一个令人伤心的字。记得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儿子为何叛逆母爱”、“对相爱容易相处难的反思”,在其大谈过爱的话题,观点之一:爱是一个悖论;观点之二:不是相爱容易相处难,而是相处容易相爱难。今天鲁妈妈的心情,唤起我再想谈谈——爱,一个艰深的字。
鲁妈妈对孩子的爱(或说,爱恨纠结的亲子关系)是众多家庭的代表。我感到,爱在我们中国的家庭,它似一个陌生字;爱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是一种埋得很深的情感,深得触摸不到。
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爱,也未得到过什么真爱。如果你说,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甚至你会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没错,你很爱,为了爱可以牺牲自己,但如果你的爱,没有使你自我感觉温暖,没有赢得应有的家庭和谐,那么你的爱是值得反思的。换句话,如果你的爱换来的是不断的家庭纷争或冷战,那么你的爱仅是戳人的武器。
从道理上讲,我们无法否认,父母一定是爱孩子的。从经验中我们发现,父母在理解爱这个字上,是无知的。一个冲突性的亲子关系,父母都无意识的爱着他们自己的理想与期望。比如,16岁的博士张炘炀与他的父母,就是这个道理的典范。越来越凸显的爱恨纠结的亲子关系问题,令我们应慎重反思:关于爱,你到底是在爱还是逃避爱?
在叛逆父母之爱的孩子身上,他们是有意识地逃避爱,逃避父母以爱的名义对他们的付出与期许;但在他们无意识深处,他们是渴望爱,渴望能够被爱也能够去爱人。
在爱得很艰难的父母身上,他们很有意识的想尽办法在爱人,在他们无意识深处是逃避爱的。因为,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接受,但对孩子身上还存有的“缺点”,父母是带有色眼睛的,即无意识是有条件的爱你,“你若不改正,我不会喜欢你”,殊不知正是这些明里暗里的“条件”,孩子才保留或制造着缺点。许多父母的心病,正是极为看不惯孩子身上的“毛病”,这个极为看不惯,会不断滋生父母对孩子的恨意、讨厌之情感,而这份情绪情感,或许会压抑,或许会爆发,但都将是拒绝接纳孩子的理由,当然也成为撕裂亲子关系的利剑。
若说父母爱孩子爱得那么辛苦,还不如说父母为捍卫自己的正确而纠孩子的“毛病”费尽了心机。从这一角度看,父母无意识在抗拒“无条件的爱”,他们在逃避这样一种爱——接受孩子现有的不足。因为他们根本还不能忍受孩子的“不见长进”。
真正的爱,是一种尊重,尊重自己和对方的想法。若孩子叛逆父母之爱,那一定是父母错把自己的愿望当了成孩子的。冲突的亲子关系,一定意味着一方强加意志于另一方。
严格讲,一个充满纷争的亲子关系,或暗藏火药味的家庭,是没有爱的。期待孩子能够成才,不如期待孩子有爱心。那么首先还得父母学会怎样爱。
爱,的确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的。世上有许多关于爱的论述,但最公认的还属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我们不妨再次温习他对“爱”经典的阐述。弗洛姆指出:爱是一种艺术;爱不是生而知之,它需要知识和努力;爱本质上是一种意志的行动,是用自己的生活对另一个人的生活作出全面承诺的决定;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它是主动地“站进去”,而不是盲目地“沉迷上”的情感,与其说它是一种情感,不如说它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一个人的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因而,如果不积极地全力发展自己的人格以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倾向,所有爱的意图注定要失败……类似关于爱的启人深思的真知灼见,在这本极富哲理的著作中随处可见。
凡要问:怎么做才有爱才会爱?答:这些灼见就是如何爱的方法。
李孟朝的文章里有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一个透彻地了解了一个人或物的种种缺陷之后,仍然执著地爱着他们的时候,那才是真爱。”
这种爱很感人,很养人。这是绝对的把人当一个人看待的爱,但生活中的我们,究竟是具备呢还是匮乏?是选择去拥有,还是选择的逃避呢?
家,这个情感栖息的港湾,我们做父母的对儿女,或做儿女的对父母,或做夫君(妻子)的对另一半,会有这样的爱,会这样去爱人吗?
如果没有,那么你的爱,仅仅是一厢情愿地爱着你自己的“爱好”,而谈不上你是一种真爱。如果你目前做不到那种真爱,那么,就别投射给对方你的理想与期望,更别怨恨对方“不够好”“不争气”。记住,人尤其是孩子的“不成器”,是内心有不被接受的积怨在,(父母)当你对他的欠缺给予尊重,别投以嫌弃眼光,那么孩子他,就有机会反复经验到、感受到真正的被接受和被爱,他也就有足够的时机学着去接受和爱自己、接受和爱他人。
当然,达到这样地与人相处,唯有正视你对爱的动机,是真爱还是在逃避真爱。
至少我们应反省:爱,是一个很艰深的字,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学习;真爱,是一个考验人类的永恒的主题,这需要我们花一辈子去进修的课程。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2012.3.24
熊玲相关文章:
隐匿的侵凌关系:焦虑的爱 (又名:孩子被动攻击了什么?) 针对现象:很多老师哀叹,面对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深感无力;很多家长抱怨,快被孩子的越发不自律,凡事拖延、无所畏的冷傲对抗(即被动攻击)搞疯了。问题提出:孩子不自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