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创文章 > 婚姻情感 >

熊玲:试论女孩化的男孩心

发布时间:2018-08-28 08:46  点击数:
导读:作者:熊玲 时间:2012-01-18浏览次数:823 你有没有感觉到身边的娘娘腔男孩越来越多?他们的说话、举止、打扮和女孩无异,他们爱睫毛膏、爱紧身装、爱护肤品。你内心里排斥这样的男孩么?为他们惋惜过吗? 这是来自四川新浪健康微薄的讨论题,邀请我谈谈娘

作者:熊玲 时间:2012-01-18浏览次数:823

  •    

     
     
     
       “你有没有感觉到身边的娘娘腔男孩越来越多?他们的说话、举止、打扮和女孩无异,他们爱睫毛膏、爱紧身装、爱护肤品。你内心里排斥这样的男孩么?为他们惋惜过吗?”
     
        这是来自四川新浪健康微薄的讨论题,邀请我谈谈——“娘娘腔”男孩增多,你认为是为什么?
     
        我的第一感觉是作呕、反感。冷静想,我并不很理解女孩化的男孩心——究竟在想什么,究竟为何喜爱女性化,追求的是什么?
     
        不过,娘娘腔的男孩既然是热衷女孩的习性,那他们的内心是认同女性,也是自我悦纳的。从这一角度说,他们并非为此烦恼或纠结,倒是反感和排斥他们的人的心里有梗,包括我。所以我在满足好奇的前提下,谈谈我对“娘娘腔”男孩为何增多的看法,以吐心中所梗之快吧。
     
        为慎重起见,我阅读了网上相关资料,有两大来由解释娘娘腔男孩的增多:一是生物原因催化剂,二是畸形的教育体制所致。所谓催化剂,是指塑化剂DEHP(2-乙基已基),它是一种有毒的化工业用的塑料软化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内分泌教授梁立阳如此介绍催化剂:其实就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素´,虽不是激素,但进入人体后可以和人体内的激素受体结合,产生和激素相同的作用。如果男孩在青春期长期或大量食入它,就可能干扰雄性激素分泌,那么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征的出现就会延迟,甚至出现异常。这样的男孩的发育有雌性化倾向,通俗说就是“娘娘腔”。
     
    这样看,饮食业用催化剂简直就是居心叵测,作孽啊,这个社会也太恐怖了。不过在中国这块土壤里是物欲横流、精神匮乏,诸如假鸡蛋、注水肉、毒奶粉等都敢造,还有什么不敢为啊!
        如果是这样,那类激素的催化剂,不定会在那个时侯将彻底颠覆人的性身份结构,和人的社会结构呵?真不知,是这个世界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的人狂了。
     
     

     
     
     
    我认为娘娘腔的增多,是跟社会文化有关。
     
    首先,反驳催化剂致男孩女性化。即便有专家的科学解释,那也最多说是青春期的男孩有些第二性征的异化,但不可能异化到身份认同颠倒,充其量也就是发音改变,动作柔性一些而已。又如果,“2-乙基已基”入体后干扰雄性激素的分泌,那么青春期的女孩食入后会怎样?推理:抑制雄激素,雌激素分泌站绝对优势,女得不可再女(但像什么样子,没见过)。可现实中,为何有那么多男孩化的女孩?为何那么多不男不女,说好听点是中性化的孩子?这些现象肯定不是一个被“添加剂”塑造所能解释的。
     
    男孩若完全是喜欢女孩的所有喜欢,作为女孩所有的作为,除非他的内心结构(性别身份认同)改变了。人既然到了青春期,他的性格结构已基本定型,包括他的性别身份和部分的社会身份。又或许,催化剂可能改变人体的雌雄激素而致人的第二性征异样,但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情感价值取向。人进入青春期,已有着十几年养成的特性和价值观念,不可能因催化剂就给吹了,也不会因雄激素降低而没了。
     
    至于催化剂过多用于食品,实为非人性的行为。而这,反应的是国家体制的腐朽,本该属于政府严加管理的事情。
     

     
     
    再论,女孩化男孩的社会心理根源
     
    有一本书叫《救救男孩子们》,该书以愤慨之情呼吁社会:“我们的男孩正在变得越来越娘娘腔;混合的流行文化和我们的教育体系正在扼杀男生们男子气概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制度过于集中于考试,是阻碍男生成长的主要不利因素。男生们在学校里都不能当‘男生’了!他们必须乖乖坐着、好好表现。在考试中表现不好的男生得不到老师的鼓励,这对于他们自信心的成长是不利的”。该书以正义的呐喊,道出了男孩女孩化的体制根源。
     
    如果排开异性癖的心理病现象,女孩化的男孩心理更多反映出社会文化现象中的劣根性:
     
    •压抑的应试教育。正如那本《救救孩子们》已阐述到的,男孩的进取与雄心被聚焦考试与分数的应试压力所制约。
     
    学校环境,是青少年时期生活的主场。应该说天赋教育或素质教育(指:富有人文环境下的有识、有爱、有趣的培育)才是有利这时期孩子心理发展的模式。我国现今,实际还是应试教育。这倒是能彻底满足许多中国家庭“出人头地”的高分情结,但对学生的创见性、承受性、责任感、毅力等人格要素,在应试教育里很匮乏。可以说,应试教育是喜好“成绩论英雄”而憋屈个体的个性发展的。
     
    当学习成为填鸭式的活动,学生对学习自然会反胃;当分数成为一个环境追逐的目标,它就像过量的“雌激素”,学生的发育或发展自然会反常。现今突显的学生厌学、暴力、自虐自杀、同性恋、倾异性化(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男孩慕求女孩的喜好等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刻板、压制性教育体制下的产物。
     
    •媒体怪潮。05年媒体以轰轰烈烈之势打造出摇撼全国的“超女”,中性化的李宇春一举夺冠,成为众多少男少女崇拜之偶像。奇怪在她之所以夺冠,并非她歌唱得好,而听说是她的性格好,又其实是她不男不女的性别“好”,更荒诞在她出名后跃入了年收入过千万的富豪榜。之后,一股打造不同版本的超男、超女“选秀”成为媒体之潮流,追捧中性或异性“模样”成为少男少女的新潮。
     
    作为少不更事的孩子,我们可理解他们正值依赖、从众、寻求认同的心理时期,容易盲目崇拜和急功近利。但,作为文化前言阵地的媒体,利用孩子们这些单纯的心理,肆意打造选秀节目,其用意我们可解不可谅。尽管有人说,新事物的存在,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结果,但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审美与价值导向,社会媒体是负有正向引导义务的。可在中国,这是奢望。我们只好悲叹男孩——热衷女孩的说话、举止、打扮的存在,简直就是“怪文化怪土壤滋生出的一种怪现象”是令人感觉不爽,令父母不能接受的一种存在。
     
     

     
     
     
    这样的怪诞行为,与其说是媒体之潮流,不如说是对媒体腐朽文化之嘲讽。
     
    有孩子在微博写到,“啼血”:我超喜欢美型男,这有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如动漫,会觉得男生要秀俊才受欢迎~~“黑月亮”:不知何时,我已沉迷游和动漫,这硬生生把我的审美观扭曲了,从以前喜欢铁血男子到现在的花样美男~~“心酸孽情”:我为满足我女友的喜爱花季美男,而变得如此花儿般耀眼......透过网络媒体,可见潮水般倾慕柔男的声音与成因。
     
    当然,许多孩子在没有他清楚的人生目标时,极易滑向依赖性的迷惘生活,其种种怪诞行为的背后直接呈现了他们的空虚无聊。
     
    •独子文化的温室效应。男生的女孩化行为,像是独生子女时代的一枝奇葩。我们很容易看到和理解到:大多数家庭对独身子女的教养模式不是娇生惯养,就是严厉有加,或是期望以排山倒海之势轰来。而中国农村父母对孩子的娇惯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简单说,中国家庭教子的娇宠特征及其效果会有:母子依恋:一个孩子从他(她)胎儿到小学乃至大学,几乎是母亲“一手带大”,且是母爱汹涌般迁就孩子,其实的软控制。②父亲缺位:因父亲忙于事业等多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因父亲本身的娇滴或懦弱,导致对孩子抚养中父亲角色的实际或隐形缺位。③隔代溺爱:独生子女头上有多个祖辈,他们才是集无限宽容和溺爱于子孙。④期望投射:父母、祖辈们万般宠爱的同时,不惜代价为孩子包揽“创条件”“打基础”的事,那明里暗里宣告着“孩子,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事就指望你了”。但,人自小背负的“重任”迟早是要卸的。
     
    这些特征下的效果会有:恋母情结,或叫俄狄浦斯情结:这是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之一(俄狄浦斯关系下的一种依恋固着),认为人在婴儿期是母子共生的心理状态,幼儿期须有父亲及其父亲象征的律令的介入,并认同与内化,才能使孩子战胜或顺利度过(或分离)母子共生的依赖,从而走向正常成长。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及父亲缺位、母亲一手带大孩子的独有文化,易形成固着的恋母情结,表现在男孩身上的则是更多女性化特质,或过度依恋异性。②性格缺陷:在父亲力量缺席与娇宠养育下,男孩子的个性可倾向依赖、拖沓、软弱。。。换句话,男孩的性格容易缺乏独立、阳刚、竞争、征服等特征。这一点,我们从中性化的孩子身上可以感受到那种娇宠性格:任性,炫耀,自我中心,物质依赖(如手机依赖,网络、网购依赖,服饰依赖等等)......这在无意识深处,隐藏了一种对父亲象征的家庭与社会责任的逃避。
     
    孩子对“重任”的推卸,必然是跟父母从小对孩子行为自主的“剥夺”直接相关的。
     



     
     
     
    •情结与满足。透过男孩喜好女孩所有的行为,也反映出青春期孩子的女孩情结。女孩情结,是中国独身子女文化的独有情结,她象征着小皇帝、小太阳,她集多个父母的爱于一身,无意识的成为掌上明珠,独享“后宫三千佳丽”之宠。古往,男战沙场争英雄、女在后院争宠爱的背后,都是为了争取绝对的被承认。所以被承认,尤其是被权威承认,应该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情结。争英雄与争宠相比,后者的风险小而感受又好,所以无论在过去经历中,你是备受宠爱还是备受冷落,象征“掌上明珠”的女孩情结,都是每个人内心深埋的夙愿。而无论是情感还是事业,在争与被争的关系中,其悠远的文化已把争取与被争取分别赋予给了男和女。而如今,男女争取什么都不易,那么报持女性的被动角色倒是容易。今天的男孩心怀女孩情结,所滋生出“本该属于我的”权利依赖——被爱、被宠、被关注、被承认,并以女孩姿态去满足内心的情结与夙愿,也见怪不怪呵。但观其男孩“复制”女孩的实际作法,还是令人感觉怪上加怪的。
     
    乐观地看,女孩化的男孩心理现实,也可视为是青春期的特异反应,即青春期的一种叛逆行为的变异。就如我们现在经受的感冒,其病毒结构有变异,早已不是过去感冒病毒那么单纯而好抵御,但是病毒绝不会赖着不褪却,感冒总会好的。所以我们可以耐心等待,等待他们走过青春另类期,那些特有的异化将成为他们岁月的痕迹。。。。人总会长大,总会有属于他们的社会身份的位置,有属于他们的人生目标的。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2012.1.18


    熊玲相关文章:
青少年心理
婚姻情感
神经症
职场心理
推荐资讯

熊玲:解读亲密关系的幽暗(下)

怪异沉默。我们知道,沉默也是一种交流,其意义和体验的心理感受因人因关系而不同。亲密关系中的沉默,大多情形已不是忍让,而是寒心和失望之后的冷战模式。本文用怪异沉默,是想表达亲密关系的另一种幽暗,即前面提到的欲说无语、欲怒又罢等感觉。比如常见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