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创文章 > 青少年心理 >

关于“孩子减负,家长增素”的思考(三)

发布时间:2018-08-26 14:36  点击数:
导读:关于孩子减负,家长增素的思考(三) 减负的难度在哪里? 对学生课业减负,其必要性有目共睹,大家是否欣然接受?还不得而知。据说减负让几家欢乐几家愁,减负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难度。 乐家肯定是孩子,以及重视孩子心理品质教育的家长、教师、社会人士,他
关于“孩子减负,家长增素”的思考(三)
                   ——“减负”的难度在哪里?
对学生课业减负,其必要性有目共睹,大家是否欣然接受?还不得而知。据说“减负”让几家欢乐几家愁,“减负”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难度。
“乐家”肯定是孩子,以及重视孩子心理品质教育的家长、教师、社会人士,他们的心理,会因更人文化的教育而感觉舒心和开放。“愁家”自然是应试教育的忠臣,如一些学校、家长、教师等,他们会因“减负”带来的观念否定、不适应、要求高、压力大、既得利益受损等而忧心忡忡。因此也存在“减负”难度。
难度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制约。虽然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减负”也在不断完善,但要真正体现“减负”的宗旨,真能把“减负”落到实处和达到有效目的,令人生疑。任何固化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不是说改就能改。理论上,只要真心愿改的事情是能够改变的。但现实是另样。十年前,我国就在教育改革——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但至今,我们谁都知道——大小考试各层考试应有尽有,“小考看好坏,大考定终身”仍是教育的主流形式。
我常听到老师说:“我们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子、披着素质教育的光环、干着应试教育的活儿”。这形象说明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不改是改。
为什么许多领域的改革会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话题,不是我能道清。我只觉得,欲改不能一定有难题在,或许道理很简单,即体制改革本身就是最难的事情。或许是没有道理的道理,即政策的执行者们很无奈。我们难以明白,中国的事情为何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何人们总要在执行过程中参水分打折扣?但我相信,一定是我们执行改革中的“水分”和“慢慢来”思想,在制约“减负”之类的改革。
教育领域,如果一方面总是高唱素质教育,一方面总是紧抱“应试”不放,那“减负”之命运势必在夹缝中夭折。
其次,教师的整体素质能跟上“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要求吗?从“减负”的具体规定看,对中小学教师不是减了负,而是加了重。比如规定的第一条就是: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带动其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教师对课外作业要精选,严禁布置重复性、机械性作业,努力实现学生“轻负担、高质量”)。
这一“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之解说,让我有不能承受之轻的感觉,它似乎像一种轻得“复杂”重得“冗长”的美丽幻想。
不可否认,目前教师的专业素质,还不足以到达“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的高度,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还不足以能给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所以,“减负”难度之二是教师有待提升的素质。这也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三,家长的素质问题。对孩子“减负”,是学校执行的事,对有些家长来说会拍手称快,因为他们也是课业重负的“受害者”,也希望“减负”。那么家长存在什么是“减负”的难度?我想有以下几点:
(1)“应试”阴影。大多数人都有“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怀抱”的感觉。几十年的应试教学,已让父母习惯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习惯于为孩子的前途——怎样进一所理想大学而操心。为此,他们可不惜代价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并抱有“10岁前钢琴考过10级,即便考不过,将来考大学也可以加分呵”之类的幻想与目标。他们固守“没办法,大家都这样。你不让孩子多学,孩子就会被淘汰”之观念,难免不让人产生孩子从学校“减负”后又进入家庭“增负”的怀疑。
(2)高分情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让我们熟知文化考试和考高分的重要,它能决定你的命运,决定你的终生。我们一代又一代接受着应试教育,我们从小深切感受了成绩和高分意味着什么。成绩好,家长就高兴,对你就很好,如果是第一名或前几名,那对你更好!成绩好,老师就喜欢你;成绩好,同学就羡慕你;成绩好,全家人都赞扬你;成绩好,说明你将来有出息;成绩好,你可以享受很多,你会感觉被爱……
反过来,成绩不好,意味着成绩好的待遇的反面。
在我国,“成绩与高分”的力量和厉害是沁入人心的。它几乎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许多人从小把“高分”当成了理想目标,甚至成为了追求其它目标的手段。所以,好成绩(高分)象征着高贵和未来,它是我们追逐梦想的集体无意识情结。因这个情结,要我们完全改变“考试”决定读什么大学的方式,和完全不受以分数排名次(看优秀与否)的影响,是困难的。有些父母固化的高分情结,使他们以“孩子考上好大学意味着好未来”为宗旨,在他们身上凸现出教子的高度敬业态度——陪读、督促作业、催促起床上课、盘问学得怎样、学习的重要性和今后竞争如何激烈的谆谆教导……已是他们对孩子最多的交流!
因此,“减负”势必让父母产生难以忍受的“孩子若减少作业会影响成绩”的内心焦虑,为缓解焦虑和满足自己无意识情结,他们势必会为孩子的未来考虑,而给孩子一些“增压”措施。
但从根本上,若要没有父母的“减负”焦虑,除非教育体制能给予人们不再那么矛盾、强制、压抑的教育之希望。
(3)个性问题与教育误区。有些父母自身存在个性弱点,如粗放、急躁、唠叨、偏执、控制性等,是不利于孩子在“减负”同时,增进与孩子的情感教育。因为这些个性本身就是“制造”紧张关系的特质,便不可能在感性的姿态下与人进行情感交流。而父母的教育误区,主要指说教性管理,也叫语言化管理(即父母擅长说和教训,给予孩子的是他们的主观思想、主观意愿、主观要求等等),这种管教会严重制约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孩子自主性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恰是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从“家庭塑造人”的角度看,父母存在的个性与教育问题,与“减负”的好坏并没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减负或增负并不是影响孩子心身发育的关键,关键是父母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他们是否安全的亲子关系,决定着孩子的心理成长(此话题,有待专题讨论)。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熊 玲  2007,11,23

青少年心理
婚姻情感
神经症
职场心理
推荐资讯

熊玲:抑郁深处的痛:厌倦或厌恶

厌学跟抑郁有何关? 1 前不久,胡馨宇事件引发了社会热议:为什么孩子的抑郁症越来越多?以及呼吁:社会及家庭须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引发和呼吁的不过是老生常谈,热点热呼过后,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在学校、在家庭的重视度如何?人们心里清楚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