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原创文章 > 婚姻情感 >

熊玲:虐在亲密关系中

发布时间:2019-11-05 10:11  点击数:
导读:本篇,先借用我在文章她为人好,但为何难建亲密关系中的一段:在千奇百怪的人性中,有一种被心理学称为受虐性格的人,他们的行为模式以隐忍、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等为主要表现,其无意识的愿望是:以自己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施虐受虐,

 

 

本篇,先借用我在文章“她为人好,但为何难建亲密关系”中的一段:在千奇百怪的人性中,有一种被心理学称为受虐性格的人,他们的行为模式以隐忍、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等为主要表现,其无意识的愿望是:以自己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施虐受虐,常不可分地在一起。作为性格特质,可能于有些人身上两者等量,也可能有人更倾施虐,或更倾受虐。需强调的是,施虐,并非只是拳打、鞭笞,更有冷漠、嫌弃、抛弃等;受虐,也并非只是被打,更有被唾弃、被控制、被羞辱等。这样的以自我伤害,或甘受他人伤害的受虐,本质上都是自虐。

 

自虐常以两种方式呈现:关系自虐、道德自虐。这里,只探讨关系自虐,是指不计代价地维持情感依恋关系,必需要通过和人的关系来确定自我。关系中的他/她无法接受分离,感觉分离危机时会强调:我可以改变我自己,牺牲我自己,让我做什么都可以,求你喜欢我,不喜欢也没关系,但求你别离开我。

 

 

 

 

 

然而,恐惧——孤独、被抛弃,应是关系自虐的核心动力。在“她为人好,但为何难建亲密关系”中的K女士有这一恐惧,苏大强这类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能作为被热议的现象,本说明苏大强是普遍而备受关注的存在。不过人们看到和认为最多的,是苏大强性格的懦弱、自私,忽略了他身上的关系自虐。何以理解?

 

问题的提出:苏大强,老婆逝世时才60出头,他怎就生活不能自理?儿女以不同的方式孝敬他、照顾他,但他为何不觉得幸福,动辄不是郁闷寡欢,就是紧张暴怒?

 

得补充一下,受虐者还有一些怪异的特质,如:努力使得别人的帮助都变成徒劳;遇到某种好事发生时,他的反应会觉得沮丧、愧疚,非得搞出点什么名堂来,让自己感到痛苦;有意无意地激怒别人,或使别人拒绝自己,而后又感到受挫、或者被羞辱;不愿意承认自己能行,总把自己人生重要的事情搞砸,尽管自己是有能力做好,等等。

 

苏大强,是这些怪异的经典,他在亲密关系中将“虐”发挥得淋漓尽致。1)与大儿子苏明哲,可谓一对受虐者,他用极其虚弱者身份,成功的粘住了大儿子的怜悯、过分关照。2)与二儿子苏明成,可谓一对施受虐者,他仍以老弱身份,或激怒或楚楚可怜的方式,控制着二儿子、二媳妇的照管。 3)与女儿苏明玉,他的自虐不太管用,是因苏明玉很有边界意识,知道什么该给,什么不该给;但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能甘受苏明玉对他的谴责、语言暴力,是他潜意识的愧疚感,和怕苏明玉不认他、不养老他的恐惧作支撑。4)与保姆小蔡,他宁愿承受、并合理化保姆小蔡的欺骗性,也誓要跟她恋爱到底。

 

5)与妻子-苏母,苏大强始终是受害者身份,且以奇特的隐忍,几十年能扛住苏母近乎羞辱的谴责、奚落。这究竟是苏母太过霸道,还是苏大强太过懦弱?表面是这样的。但施虐与受虐角色(这里指性格),之所以能强强联合,本质上属双方共谋,即他们无意识地能满足对方之所需。苏大强作为一家男主,他奇特的隐忍,比起苏母的霸道,是更具破坏性的虐。因为,被动性攻击,隐藏着诱发、激怒情绪的功能,也往往成为挑起攻击的一方。我们并不鲜见:在许多亲密关系中,一个曾经的淑女,可能被苏大强似的被动攻击,塑造成一个泼妇。

 

苏大强常对儿女的怒吼:你们都不管我的死活?!又不管我啦?!我咋办?!我们不禁要问,才60余岁且身强力壮的他,为何不能独处和自理? 注意,他每一句吼的发问,都不是问询,而是质询,伴随的潜台词是:我这么孤独难过,你们也别想好过,我可以“死”要挟你管我。这个死,是受虐的极致。苏大强,本该活得好好的,也有条件过得好,但由于他潜意识积压了太多的怨和恨,不能也不愿谁过得好,而他如此受虐的潜在愿望,只因那可怕的孤独,和那深层的关系链接需要。

 

 

 

 

 

现实生活中,依人们对苏大强现象的热议看出,人们加深了对人性之复杂,人之命运与“原生家庭”紧密相关的理解与认识。诚然,苏大强那奇葩的关系自虐,和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恐惧,若追根溯源,应该是源自他的早年经历,和原生家庭“虐”的存在。

 

用荣格学派的理论讲,自虐这件事情在人类发展史上由来以久;极端的群体行为中,人类原始崇拜的背面就是自虐,将对方理想化,将自己贬入泥土,祈求对方的怜悯、观照和拯救。Cooper和Dorpat的研究认为,人们发展出受虐的模式,是为了修复自己早年在自恋形成期所遭遇的创伤记忆。并总结了自虐型人格多有这些经历:1)曾遭遇过未经处理的丧失;2)养育者都比较挑剔或常常使他们感到内疚;3)儿童常感到要为父母负责(角色反转);4)具有创伤或虐待性事件;5)有抑郁的家族史。

 

以上对苏大强的解读,亦证明了Dorpat等人对受虐人格研究的正确性。但本文的意义更在于:透过案例令我们去理解,现实中有许多亲密关系的冲突,是缘起个体的自虐人格,或者说,个体的自虐人格,是折磨自我、折磨关系的始作俑者,而始作俑者,又是缘起人的早年缺失各种乐趣、充盈各种强迫因素的“原生家庭”。故,本文若能引发人们,尤其做父母的对原生家庭、对子女早期养育的重视,也算是笔者的初衷。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熊玲相关文章:

 

已婚男人惹的祸

未婚的婚姻

单身女孩的疑惑

感情路在何方

可以原谅他吗

要婚姻还是要孩子

情感取向谁做主

我怕被老公发现

不一定是性爱梦

不婚主义者,你要改变什么?

做情绪的主人恋人之战的背后

试论女孩化的男孩心

叹,情不自主

 

 

 

青少年心理
婚姻情感
神经症
职场心理
推荐资讯

熊玲:解读亲密关系的幽暗(下)

怪异沉默。我们知道,沉默也是一种交流,其意义和体验的心理感受因人因关系而不同。亲密关系中的沉默,大多情形已不是忍让,而是寒心和失望之后的冷战模式。本文用怪异沉默,是想表达亲密关系的另一种幽暗,即前面提到的欲说无语、欲怒又罢等感觉。比如常见

  • 240846020
  • 12845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