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案例 > 情绪疏导 >

快乐人生--知乐者常足

发布时间:2013-05-14 09:28  点击数:
导读:1.没空烦恼人生最好 有一个年轻人,活得叫苦连天。 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有疼他的父母,他不愁吃,不愁穿,也不缺乏爱。然而,他总觉得自己有无穷无尽的烦恼纠缠在心里,挣不脱,逃避不掉。 烦恼是怎么产生的?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年轻人很迷茫。他做梦都想知
      1.没空烦恼·人生最好

  有一个年轻人,活得叫苦连天。

  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有疼他的父母,他不愁吃,不愁穿,也不缺乏爱。然而,他总觉得自己有无穷无尽的烦恼纠缠在心里,挣不脱,逃避不掉。

  烦恼是怎么产生的?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年轻人很迷茫。他做梦都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天,他遇上了智者。他把自己心底的困惑说了出来,希望智者一番妙言慧语,给自己的心灵以引领和点拨。

  智者听后,微微一笑,说,尘俗间,酒池肉林,红尘漫舞,名缰利锁,欲望浮沉,这一切,都在引诱着人、迷乱着人。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

  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欲生欲起,缘生缘灭,所以,放得下,才是消除烦恼的根源啊。

  年轻人点点头,觉得智者说得有道理。

  又一天,他又遇上了慈善家。据说,慈善家这一辈子挣了好多钱,全部捐给了别人,自己没留下一分钱,却活得很快乐。

  他同样也把自己的困惑说给了慈善家,他希望从慈善家那里得到答案。

  慈善家说,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痛苦。然而,自从我学会了去关注别人,去爱别人之后,心底的痛苦就荡然无存了。爱,实在是上帝给我们的一只船桨。它可以摆渡我们于苦海之外。

  一个自私的人,是不会得到人生的大愉悦的。只有心底有爱的人。才会在爱的回声里,激荡出无穷快乐的涟漪。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温暖,可以得到别人温暖的馈赠。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

  是的,烦恼,更多时候是自私的结果。当一个人心底里装着别人,爱着别人的时候,烦恼就会减轻,而且,牵挂别人越多,给别人的爱越广,自己的烦恼就会越少。

  慈善家的一番话,让年轻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又一次,单位组织外出旅游,年轻人在旅游区的一家农户里,看见一个老婆婆在舂米。老婆婆一边舂米,一边哼着山歌。看起来,老婆婆十分快乐。

  他把自己的困惑也说给了老婆婆,希望从老婆婆那里得到别样的回答。

  烦恼?老婆婆一皱眉,看着这个年轻人,自己也满脸的困惑。婆婆说,我从早到晚都在干活,我忙活了一辈子,只要干着活,我就在唱歌,我就在高兴着,我哪里有时间烦恼啊。

  老婆婆顿了一下,自言自语地说,也许,只有闲下来的人,才会烦恼吧。

  联想到以前智者和慈善家的话,那一刻,年轻人彻底豁然开朗:原来,这个世界,放不下、心底无爱、闲得无聊,都会是烦恼的根源,而这其中,无论是哪一样,都会成为精神的泥沼地,让一个人痛苦不尽。

  当年轻人明白了这些的时候,很自然地,他也找到了人生快乐的方向。

  

  2.拒绝是一种美德

  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两个毫无感情的人同床共枕而又漠然相对。如果把前一种感受比喻成人间天堂,那么后一种感受便形同地狱了。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同,追索一下有些人宁愿一辈子痛苦的原因,说复杂有复杂的一面,说简单点,其实只是当事人不善拒绝罢了。

  鲁迅与朱安,一个是民国时代的思想家、文学家,一个是绍兴乡下善良的农家女子,无论学问、识见、经历,两人都实在相差太远,共同语言亦难得,相濡以沫更无从谈起。当年,这两个青年男女,仅仅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明知难以举案齐眉的情况下,匆匆结为百年之好,终于酿成了这棵婚姻之树上的苦果,让双方痛苦地品尝了一辈子。鲁迅作为当时思想界的先驱、反封建反旧礼教的战士,是反对婚姻包办、倡导恋爱自由的。然而,到了自己身上,为什么就难以施行了呢?个中原因,我觉得不必深追细究,简单说来就是鲁迅不善拒绝,不善拒绝母亲之命,不善拒绝周氏家族给他安排的婚姻,不善拒绝上上下下的所谓“美意”,宁愿不与对方同床、不给对方笑脸、不同对方交流、不在日记里留下对方的点点滴滴,以这种暗暗排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争。鲁迅先生拒绝了封建流毒的侵蚀,拒绝了权贵的拉拢,甚至还拒绝了瑞典诺贝尔文学奖的垂青,然而,他却没能拒绝一场大失所望的婚姻,让人徒然叹息。

  民国时期的青年学子,无论是他抑或她,很多都有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约,不少甚至还是指腹为婚。父母筹资送他们出门求学,往往同时又在门当户对的家族中,为他们物色品貌相当的女子或男子,订下婚约,待学成归来后,成就金榜题名与洞房花烛的所谓佳话。鲁迅与朱安、胡适与江冬秀、徐志摩与张幼仪、朱自清与武钟谦、郭沫若与张琼华等皆是。他们几乎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都极力倡导科学、民主、自由,但在处理自己的婚姻恋爱问题上,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胡适14岁时就由母亲做主,与小脚女人江冬秀订下了终身大事。12年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又十分孝顺的胡适,终于遂了母亲的意愿,信守婚约,于1917年底与江冬秀成婚。但他不久就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今既婚矣,吾力求迁就,以博吾母欢心”。胡适对待婚姻的态度和内心的无奈,可见一斑。无论在鲁迅还是胡适心里,应允和维持这段旧式婚姻,均是迁就多于偏狭、宽容多于自私,并因为对方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故同情又多于冷酷,而归根结底还是他们不善拒绝。

  当然,父母的愿望都是十分美好的,求学、成家,然后立业,把孩子们的幸福建立在自己的辛苦劳作和细碎操持之中,不可谓不含辛茹苦。然而,让几乎从无接触甚至从未谋面的两个人,在传统惯性的推动下,通过短暂的仪式而匆匆结为百年之好,就像一首诗中所说:“把他们的一日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无论是对于男方还是女方,都将是一次决定终生的赌局。这就好像要求天意合乎人心一样,往往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很多人因此而作出了一辈子的牺牲。正如鲁迅自己说的:“只好陪着做一世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没有感情的婚姻,如同没有阳光的树木,不仅不能蓬勃生长,反而很快就会枯萎、凋零。

  所以,当时很多学成归来的青年男女,在西方自由、开放的思想和潮流的感染下,纷纷顶着离经叛道、伤风败俗的骂名,以义无反顾的姿态,拒绝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拒绝了传统婚姻的束缚,弱水三千,只取自己需要的那一瓢饮,走向了婚姻自主和恋爱自由。如赵元任就痛下决心,解除了儿时的婚约,与出身书香门第的杨步伟相恋、完婚,至今传为美谈;汪静之也退掉父母为他订的亲事,写下一千首情诗,热烈地追求符竹因,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有那些民国女子,巾帼不让须眉,像丁玲之于胡也频、蒋碧微之于徐悲鸿、何孔敬之于朱德熙,都是女方果断解除父母订下的婚约而与对方自由恋爱并组织家庭的。浙江江山才女毛彦文,8岁时就被父亲订了“娃娃亲”,许给布店老板方耀堂之子方国栋。十年后,就在方家花轿抬至大门时,她毅然怀揣母亲给她的24块银圆,以极大的勇气离家出走,逃脱婚姻,轰动当时的江山县城。

  其实,就对方而言,与其强扭一起、同床异梦,不如快刀斩乱麻。一方拒绝,同样也是对另一方的感情和幸福负责,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德?

  

  3.我和你不同

  一个池塘里,鱼儿成群。哲者站在池塘边,一言不发,若有所思。一旁垂钓的老渔夫好奇地问他在想什么。

  哲者指着池中鱼,昂着头回答:“我在看哪条鱼肥点儿。”

  渔夫摸了摸自己的头,虚心地问:“那鱼儿游来游去,眼花缭乱的,先生怎么能够看得清呢?”

  “鱼动,而我心静。”哲者悠然道。

  渔夫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就专心钓他自己的鱼了。

  半晌,见哲者仍站在那里,渔夫忍不住又问:“先生光看不抓有用吗?”

  哲者看了渔夫一眼,从鼻子里哼了一声,不紧不慢地说:“我已经在考虑怎么烹饪它了。”

  渔夫边从鱼钩上取鱼,边不解地问:“可鱼儿现在还在池塘里,你却在考虑怎么吃它了,是不是早了点?”

  哲者傲慢地说:“这就是我和你的不同,所以,你只能做一辈子渔夫,而我却是人皆仰视的哲者。不管做什么事情,你总得动动脑筋,考虑长远点,不能只看到眼前。”

  最后的结果是,渔夫回家饮着小酒,品着鱼香;而哲者却依然两手空空,饥肠辘辘,但他在意念里早津津有味地品尝过鱼了。哲者摸着瘪瘪的肚皮,已开始考虑明天打天上的鸟了,甚至琢磨着该怎样吃鸟了。

  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夸夸其谈者,他们对那些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不屑一顾,冷嘲热讽,最终却是自己一事无成。

  我和你不同——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生活。

  

  4.不可太用力

  爱得太用力,恨得太用力,我把自己都丢了。

  回到家里,依旧火性不减。油烟机有油,水槽里有水,桌上乱翻书,心头怒激,一巴掌把书报全都横扫在地。天色已晚,鸟雀归巢,一家人说说笑笑,在我听来却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而是群猴大闹水帘洞的闹。

  我心中郁闷,出来散步。天上朗月高照,但我没心情冲它笑。

  一切都不好。人生如打仗,想着打赢的,结果打来打去,总归还是输了。爱情没有尽善尽美,输了;工作没有尽善尽美,输了……一切都输了。

  然后,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个踉跄就倒下了。等好不容易爬起来,我才霎时清醒:我太累了,再这样下去就离死不远了。其实有什么呢,家里乱一些没关系的,吵一些也没关系,生活不完美没关系,生命不完美也没关系……世界是朵花,有香气,停下来,闻一闻吧。

  而且香气里有规则在。

  古人聪明,早就窥破天机,谆谆告诫:情深不寿,强极则辱,小心啊,一定要小心。可是为情所困的照旧为情所困,想建功业的照样想建功业。都说慕仙慕道,却是世人种种,总是有老子不肯学老子,有庄生不肯学庄生。

  犹记得《还珠格格》里,紫薇和尔康这样讲:

  紫薇:尔康,不要难过。

  尔康:我没有难过,只要你不难过,我就不难过,紫薇,答应我不要难过。

  紫薇:尔康,我没有难过,我哪有难过,你不要难过,你看我都不难过了,你也别难过,不要难过,尔康!

  尔康:好好好,我不难过,可是紫薇,你一定别难过,难过的已经都过去了!

  紫薇:嗯,我们都不要难过吧!

  当时我就笑喷了。

  演戏如恋爱,不可太用力,太用力遭人笑。你看《潜伏》里的小眼睛孙红雷,一张脸永远那么面无表情的,却是内里有大江大海,这叫演得好,演得到位;做官如演戏,亦不可太用力,否则就会因太想把官做上去,结果把官做下来;做富翁又如同做高官,也不可太用力,否则不是成了守财奴葛朗台?做美女更不可太用力,东施学西施太用力,结果成了效颦了,要不然就成了白雪公主的后妈,整天跟镜子过不去:“镜子啊镜子,这个世界上谁最美丽?”省省吧,任你轻扭蛮腰,款抬玉臂,轻掠云鬓,慢下楼梯,只因存了一个计较的心,最美丽的怎么也不是你。

  炒股太用力易破产,做穷人太用力易卑贱,做朋友太用力易散,昙花开得太用力,美则美矣,一夕即谢。书癖手不释卷,洁癖手不释抹布,美女癖俗名花痴……皆不是天地涵养万物生机的道理。

  一切都不可太用力,好比美人妙目莹莹泪,远胜于嚎啕乃至声嘶力竭。一切都要适可而止,就像周作人说的,于日用必需衣食之外,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人生如水墨,襟怀冲淡一些,坠下悬崖也能看见花,这叫境界。

  

  5.时间不是金钱

  “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自古有之。古人曰:一寸光阴一寸金。那时,黄金乃最贵重之物,将其与时间作比,意指时间非常珍贵。“惜时如金”,也是同样的道理。“时间不是金钱”的说法,并非否认时间的珍贵,相反,是说时间要比金钱贵重得多。即便在古时,人们也承认,最贵重的黄金也无法与“时间”相比拟,于是,“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下半句是:寸金难买寸光阴。

  可是,我们身边总有许多年轻人被“时间就是金钱”乱了方阵,甚至乱了一生:有的中学还没读完呢,就被清贫的生活障了眼,嫩手嫩脚地去打工了;有的刚进大学不久呢,就把功课丢在了一边,四处去兼职找事;有的参加工作还没几天呢,心里想着的眼睛盯着的就全是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这样误读“时间就是金钱”的人和事见多了,我便想起来一个故事:

  树林中有一个正在兴奋地锯树的人。

  “你在干什么?”有人问他。

  “你看不见吗?”锯树的人不耐烦地回答,“我要锯倒这棵树挣家用。”

  “你看来已筋疲力尽了!”旁人大声说道,“你干了多久了?”

  “五个多小时了,”锯树的人回答说,“我是筋疲力尽了!这是件重活。”

  “嗨,你为什么不停几分钟,把锯磨快?”旁人问,“我可以肯定这样做会使你锯得快些。”

  “时间就是金钱啊,”此人断然说,“你看我忙得够呛,哪有时间磨锯?”

  “时间就是金钱”,多堂皇的理由!可实际上,人的一生,就像锯树人这五个多小时。有多少人忘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劝告,最终像锯树人一样被“时间就是金钱”的偏颇和近视所耽误,劳累终生却斩获甚微?

  原来,“时间就是金钱”的定义,并非处处适用和人人赞同。至少,在一个人青春年少的时候,不应该急功近利,着急于用大好的时光去兑现成“金钱”。就像并非人人都能按月领“工资”一样,“时间就是金钱”并不适用于那些为未来工作和人生梦想作准备的人,也不能反过来成为“伸手一族”浪费金钱的借口。这便如同生意人为谈判守时如约有必要打的士或开车出门,而学生下课回家却大可不必打的士分秒必争;如同普通人花数十万块钱买一款分秒不差的名表,其实并无多大意义。换句话说,当“时间不是金钱”或者说金钱于你还不是那么值钱的时候,又何必铺张浪费金钱?

  时间不是金钱。许多年轻大学生都说工作不好找,找到了工作工资也不高。这样的时候,我们想没想过把时间用来兑换成其他什么?比如,一个学习机会,一种技能技巧,一只储蓄罐,一段健心操……当你这么想着的时候,时间的定义就适时而且丰富了,比如,时间是练功房,时间是磨刀石,时间是欢乐岛,时间是心情屋……

  有道是“厚积薄发”,这里的“发”,也有发财的“发”哦,所以,发财勿赶早。青春时光,与其急着把目标定在一个“钱”字上,不如把时间当作百纳包,给时间以更丰富的定义,这样,青春多彩了,人生宽广了,成功和收获也就是迟早的事了。

  

  6.知乐者常足

  “知乐者常足”与“知足者常乐”,只是两个字互换,却有着“先有蛋后有鸡,还是先有鸡后有蛋”的玄妙意味。

  “知足者常乐”,多用在自我安慰和劝慰他人的时候。相比别人,自己没有得到更多,或者生活中有了这样那样的缺憾时,一句“知足者常乐”挂在嘴边或响在耳边,的确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平衡很多、轻松许多、放下许多。但这种平衡、轻松和放下,多缘于“木已成舟”的现实和无奈。本来是“不足”,却要强迫自己“知足”,就算你自欺欺人地咧开嘴一笑,也只能算是苦笑或者皮笑肉不笑,至少是,笑得不真实。

  尤其是年轻时代,若是一个“足”字在前,让一个人过早得到、过早满足,人生往往少有动力,难见进步,更够不上高远和豁达。这样虎头蛇尾的人生,只怕最终多有抱憾,而真正与“足”无缘吧?

  “知乐者常足”却不一样。“乐”是一种生活态度、生存手段;“足”是人生的远景,是“乐”的结果。人生路长,“乐”是向导,“足”是我们要去的景点。因为心中有快乐,远方有目标,“足”的愿景自然不难实现。

  知乐者常足。其顺序是,“乐”字在前,“足”字在后;其因果是,因为快乐,所以满足。这其中,既暗含了生活的秩序,也揭示了人生的真义。实际上,如果一个人一生过得快乐,那么,对于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而言,最终得到的东西是“足”还是“不足”,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倘若倒过来,每个人都要等心圆意满了,也就是说“知足”了才会“乐”、才能“乐”,那么,一个人要到何时才能“乐”起来?对照古人“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概算,这世上,又有几人能乐起来?

  在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学习快乐与当前提倡的抗挫折教育一样重要,都应是校园学子的必修课程。现实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快乐的笑脸,可以春风化雨,可以广结人缘,常常面带微笑的人,往往比天生一张严肃脸孔的人更少遇到麻烦;成功的过来人告诉我们:快乐的心态,能够逢凶化吉,能够奠定胜局;心底贮满快乐的人,常常比眼里流着忧伤的人更多获得机缘。“乐”和“不乐”,心态不一,结果也就迥异。

  如果说生活中的种种“满足”是点点铁屑散落于我们的人生旅途,那么,“快乐”便是我们身上永不失去磁性的大磁铁。人生有了“快乐”的磁性,“满足”才容易被吸附。

  年轻时,人要学会“知乐”,“乐”本是一种人生的主动选择和人生智慧;

  前行中,不要轻易“知足”,“足”当是我们心底的终生梦想和追求目标。

  如同“知足者常乐”是髯髯老者不忘的古训,“知乐者常足”,理应成为虎虎后生立身处世的格言。

婚姻家庭
情感困惑
同性恋
婚外情感
强迫症
恐惧症
焦虑症
抑郁症
失眠
职业规划
人际交往困难
情绪疏导
亲子教育
厌学网瘾
成长烦恼
升学压力
推荐资讯

熊玲:朗读治疗的心理动力学(二

深层意义与目的 关于朗读在治疗中有什么作用?已在朗读治疗的心理动力学(1):何为朗读治疗中作了阐述。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探究朗读治疗的深层意义与目的。 一,朗读治疗与无意识的关系 论这一标题之前,有必要说明下何为朗读治疗?朗读治疗,是运用

  • 240846020
  • 128450380